【#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作品耐人寻味,它们功不可没》,欢迎阅读!
作品耐人寻味,它们功不可没
摘要:如若在学习、生活中善于发现总结,再掌握一些常用的写作手法,艺术技巧的话,就可以免去许多叹息,就可以找到进行文学创作的“终南捷径”,寻到练习写作的“秘招”、“绝活”。
关键词:作品 象征 比喻 双关 文学 运用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的我,在教学生写作的过程中,常常会发现有一些学生埋怨自己的作品肤浅平直,淡而无味;甚至有同行者也会发出如此感叹,以致于他们认为文学创作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是技术难度相当大的“活”。
就笔者认为如若在学习、生活中善于发现总结,再掌握一些常用的写作手法,艺术技巧的话,就可以免去许多叹息,就可以找到进行文学创作的“终南捷径”,寻到练习写作的“秘招”、“绝活”。
下面就针对写作中常见的几种表现手法粗略地谈谈它们的运用。
一、象征
象征,最早只是作为一种符号代表着某种概念。艺术殿堂里,象征是一种艺术手法,它用特定的、具体物象寓示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或另一种形象。一般由三个因素构成:象征体(具象)——寓示——象征意(或象征形象)。象征体必须是具体可感的实体形象,抽象的概念决不能充当。象征意,大都带有普遍性意义的概念、或某种带有概括性的形象。可以是抽象的思想也可以是具体的形象。寓示,从象征引渡到象征意必须有“寓示”这座桥梁。它不能一语道破,直接说出,只能让人从物象的寄寓中去意会、领悟。歌德说:“真正的象征手法出现在部分的东西,是更加普遍的东西的代表者的地方……”黑格尔老人更有许多精辟的论述,他认为象征既有形象和意义之间部分的协调,同时又有“形象和意义之间部分的不协调。”因为,象征物象的属性中只有某一特性与它所代表的意义之间是“协调”的。所以称作“部分的协调”。例如,狮子象征刚强,狐狸象征狡猾,圆形象征永恒等。另外,因为象征物象除了用以表示象征意的性质外,还有许多其他性质,与象征的意义毫不相干。所以称之为“形象和意义之间的部分的不协调”。象征有了前者的特征,就使它暗示的象征意具有一定的指向性、确定性;有了后者的特性,就使它的象征意具有一定的暧味性、宽泛性。所以在创作中运用象征手法往往可使作品所寓示的内涵含蓄、蕴籍而且更加丰满,诱发读者凭自己的审美经验通过文内的象征形象去体味那文外的超然象外的意蕴。例如初中语文课本中的茅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高尔基的《海燕》等篇目。《白杨礼赞》中,作者以着重的笔墨去描绘白杨树的外形:“笔直、倔强挺立、枝枝向上、紧密团结”等。作者仅仅是在赞美北方的白杨树吗?否也!“醉翁之意不在酒”。一句反问“难道你就只觉得他只是树”?笔锋一转,让作者如醍醐灌顶,继而去体会、玩味作者所礼赞的白杨的象征意义。同样,杨朔的《荔枝蜜》从不同角度去对比描写小蜜蜂、赞叹蜜蜂的“渺小而高尚”。“透过荔枝树林,那远处
水田里有辛勤插秧的农民……”这样一联,蜜蜂的象征意不用作者直说,而读者自会体味,不言自明。高尔基把海燕放在广阔空间———让其在苍茫的大海上骄傲的飞翔,与波浪同欢唱。联系当时的写作背景,由海燕这一表象所象征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形象也就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总而言之,用象征的手法可以省略许多过程和描写性的赘语,从极凝练浓缩的笔墨给作品带来“神余言外”的诗意。
二、双关
双关,是一种“用一个语词同时关着两种不同事物的修辞方式(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李调元在《雨村诗话》中称它是诗的“借字寓意之法”。借同一字,寓另一意。所以尽管一语“双关”,而后者所“关”之意才是作者的用意所在。作为文学创作运用的双关,已不是个别词语的修辞问题,它已成为谋篇布局表达内容所使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常见一些文章的标题其中就有双关手法的。一类是利用标题词语的谐音双关。如初一年级课本中彭荆风的《驿路梨花》题中的“梨花”,联系全文来看既实指途中所遇的梨树梨花也喻指梨花姑娘(梨花精神)。另一类是意义的双关,它利用同一词语的多义,通过具体叙述让读者去玩味。如,新凤霞的《傻二哥》。文中的傻二歌所做事情按照“常人”的头脑思维分析真是地地道道的“傻冒”一个。但是,如若读者细细地玩味、琢磨的话,那种“傻”实际上傻得可贵,傻得可爱。在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是憨厚正直,诚实善良的人格美。在学生的作品中也有运用双关的手法的。如在一次作文训练中让学生写一篇题为:“记一次……考试”的文章。学生将题目补充为“记一次思想政治考试”。文章记述的主要内容是一次思想政治测验时因有一道题不会而打算作弊时看到政治老师“锐利”的眼光而打消了作弊念头。最后考试成绩出来时,恰是因为这一道题未做而成绩落于他人之后,但主人公心里却很踏实,很坦然。因为自己实实在在地经历了一次“思想政治”的考试,经受住了思想上、道德上的考验。初中的学生能写出这样的作品,实在是难能可贵。其作品可以称之为上乘佳作。他的诀窍也就在于能够学以致用,能够巧妙运用双关的手法。同一思想政治考试,一语双关,而含意深、回味无穷。
三、比喻
比喻是一种修辞方式。在文学创作中也是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法。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称比喻天才的标识。我国古代诗论中有“赋、比、兴”的说法。“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诗经集传》朱熹注释)。我们今天所谓的比喻是根据类似的联想对事物关系的新认识,选取另外的事物来描绘本事物的内在特征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运用的比喻手法,不是指文中个别词语的修辞手段。它往往从整篇作品的构思立意着眼,通过对甲事物的描写去比附乙事物,形容乙事物,起到触发联想、深化意蕴、增强艺术表现力的作用。初中语文课本中王周生的《这不是一颗流星》文题就开始设喻引发读者联想,篇末点题,“孩子天真纯朴的念头不是一颗流星,而是一颗心,这颗心比大人们的更真诚更纯洁”。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采用比喻的艺术手法常见的方法有隐喻式和借喻式两种。
隐喻式。文中说到两类事物或通篇写两件事。前者或后者为喻体(后者或前者为本体)。如鲁迅的《孔乙己》作者在叙述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前用了一句景物描写,“中秋过后,一天凉比一天”,这一句看似闲笔,当读者读完全篇后回味,孔已己的命运可不是就是象这“秋天”一样一天比一天凄凉?可见前者是在喻示后者。再如有一篇小说《“炮”炸酒席》它叙述的是一位老干部刘经理在除夕之夜邀请亲友家宴的情况。故事主要由这位经理的宝贝孙子“导演”。正当刘经理已有几分醉意时,突然脚底下“砰”的一声炮响,把他吓得从椅子上弹了起来,原来是调皮的六岁小孙子没有东西吃在向他“抗议”呢。于是,他只得叫孙子陪着爷爷一起吃。接着大家在酒席上议论起由工程师新提拔为经理的王同志来。刘经理大为不满,认为该同志今年才四十二岁太年轻,无经验,顶多提一个科长,不能一下子提为管几十个厂的大公司经理。但其他同志都认为可当。当小孙子又插进来问清楚那位王叔叔的年纪时,竟象发现新大陆似的惊叫起来:“四十二岁?比爸爸还大五岁,爸爸早已当厂长啦!您不是说爸爸不如您,您十八岁就当县长了”。几句话驳得刘经理无言以对。小孩子几句活泼纯真的话无异于给爷爷放了一炮,炸得满座皆惊。如果说前面小孙子放炮是喻体的话,那么后面小孙子的几句话就是主体了。作者独具匠心,把本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联系起来,发现两者之间的恰似点。比得贴切,使之更具体、形象、生动地反映主题。
借喻式。这就好象借喻,不提本体,让读者通过联想去领会。例如一篇小说《两张凳子八条腿》用的就是借喻的手法。小说中主要叙述市委书记收到不知谁送给他的礼物———两张凳子。奇怪的是一张凳子三条腿另一张竟是五条腿。他不明白送者用意,便自己轮流在上面坐坐,发现五条腿的凳子反而不如三条腿的稳当。他醒悟了,市里正在研究调整各局的领导班子。这正是一个很好的借喻。不说出主体——调整班子,让主人公自己去联想、推测,终于悟出了三脚凳比五脚凳稳的道理,为他日夜忙碌的调整和精简领导班子这个本体提供了形象化的事实根据。这个借喻手法用得实在巧妙,喻的新鲜、含蓄。
以上列述了三种常见的艺术手法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文无定法,当然,还有许多更巧妙的手法有待我们去运用,有更多的艺术手法可以使文章言简意丰,耐人寻味。无论方法多少,它们都离不开活生生的现实生活,都需要我们以睿智的头脑去审视生活,先天下之思而思,想他人所未想。从普遍中找出特殊;从特殊中发现共性;从现象中抽出本质。然后再辅以恰当的表现手法,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定会让人把玩不已,回味无穷,历久不衰。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13f64f153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1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