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共长天一色

2022-09-04 21:09:29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秋水共长天一色》,欢迎阅读!
秋水共长天一色
秋水共长天一色

——古诗词“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初探

潘世流

古代经典诗词是经历史的大浪淘沙沉淀下来的,而能被选进中学语文教材里的则更是千里挑一的珍品,语文教学实践中,面对如此丰厚的教学资源,该如何开发利用?如何鉴赏创新?已经是我们师生共同关注的话题。“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一直致力于经典的古诗词阅读教学这么多年来,秦汉秋月,唐宋繁星,窃以为走“读写结合”教学模式不失为有效明智的教学之路。

经典古诗词,诗词张力大,跳跃性大,有的甚至几个意象直接组合,再加上离我们年代久远,深奥难懂。平时的课堂教学或读一读背一背流于形式,或者照搬宣科生搬硬套,犹如隔鞋搔痒抓不到本质。个中原由自然很多,其中读写严重脱节是主要因素之一,读写结合是一种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读中促写,写中悟读,读是基础,写是升华,相互渗透,浑然一体。学生学习经典古诗词,不仅引导他们学习其中精深博大的文化和张扬的民族精神,更为重要的是要学以致用拓展创新,最终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内核。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蕴奠定基础”。语文能力无非就是听说读写能力,学习古诗词也无非是听一听,议一议,读一读,写一写,而能读善写是语文能力表现最高的外在形式,日积夜累,奠定文化底蕴,沉淀为人格。而这个沉淀为人格成就文化的未来最主要的构成因素来自经典的古诗词教育犹如灿烂的阳光从远古隧道照耀到未来,直达人的心灵,完成新课改“育人”之根本。那么经典的古诗词教学又该如何走出“读写结合”的教学新路呢?

慧眼识珠,勾画点评

所谓慧眼识珠,其实就是准确找出诗句中的“诗眼”或者关键词,进行点评赏析。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一首诗词抓准了“诗眼”或者关键词,结合全诗读懂读透,再联系写作背景做到知人论世,进而能简明扼要地点评鉴赏,这样对于整首诗词的解读基本上落实一大半。这种读写结合模式,属于短平快,精悍简洁,从点到面,这个“抓手”赏析到位了,犹如庖丁解牛“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一般,下面对整首诗词的解读就会迎刃而解。不妨看个实例: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杜甫《蜀相》中的名句。一动一静,一碧一黄,一视一听,对比鲜明的背后,用得最为精妙的是“自”“空”两个字。碧草无情,年年绿得满庭春色,黄鹂无心,日日叫得宛转悠扬,谁人能知晓你蜀相?千秋万代名又怎样?哪怕你再投胎转世又将如何?赏析时再知人论世,联系杜甫写这首诗的时代背景,这首诗蕴涵的深意就不言而喻了。

勾画点评。勾画要准确,慧眼识珠;点评要紧扣诗眼,一语中的。读出韵味,写出特色。 依样画葫,仿写创新

文本教学,离不开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越离我们久远的古诗词,越需要多读,文本的布局谋篇,语言特色„„逐一品味,然而任何一种好的教学方式都不是单一的,是双边多样的。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动口读,动手写,初动笔墨,简单有效的教学方式就是引导他们依样画葫芦,借鉴创新,可以就感受最深或者最有特色的一个句子来写,亦可以就整篇文章结构来创新,尤其诗词骈文,固定格式和字数,讲究平仄旋律,有套路好模仿,能写出新意,写出特色。

琼瑶《在水一方》借鉴《诗经·蒹葭》而来: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


险滩,道路又远又长;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的中央。

借助经典没有半点矫揉造作,行云流水,意境悠远。不愧为名家中仿写创新的典范。 学生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模仿写了《交友铭》写作铭》读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模仿写了《水调歌头·中秋夜》《水调歌头·考试读了白居易的《忆江南》模仿写了《忆塞北》《忆乡村》„„这样将自己所感悟得到的转化为作文形式表现出来,满足自己表现欲望,增强成就感。反过来,也加深对文本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促进诵读水平的提高,实现教学双赢目标。

忠实原诗,情景再现

情景再现就是运用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将文本再创造。忠于文本,又高于文本。文本是源头,是活水,其解读应该是多元的,但要忠实原意,不偏激,不歪曲,不虚妄,不亵渎。只有在这样的多元解读基础之上的情景再现才是真实生动,有生命力。读和写犹如一棵大树的的两个分枝,要枝繁叶茂,必须借助大树源头输来鲜活的水分和丰富的养料。

看两个成功的范例:

“„„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流行歌曲《涛声依旧》

流行歌曲《涛声依旧》之所以传唱不衰的,与其歌词散发出来的经典魅力是分不开的。它化用《枫桥夜泊》而来,作者在原意基础之上加以改造创新,自然清新,如春风拂面清爽于心。

“„„他只是缠绵淡雅地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点好的行囊,微笑地举起了酒壶。再来一杯吧,阳关之外,就找不到可以这样对饮畅谈的老朋友了。”——余秋雨《阳关雪》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余秋雨先生活用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用散文化的语言形式,信手拈来,向我们展现了朋友古道热肠的友情和美而不伤的送别场景。不造作,不虚假,守正创新。

春风化雨,华章添彩 活用诗词,不要光停留在引用名句加感悟的浅层次表述上,而是春风化雨一般融化经典诗句于文章深处,犹如泼洒出去的珍珠,满地璀璨,让人赏心悦目。那该如何活用呢?

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经典诗词在熟读涵咏后,只有经过自己的思考沉淀下来的东西才真正属于自己的,将这些诗词优美的意境逐一呈现,借助于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联想,不拘陈规,突破物我之间、时空之间的界限,融入人心灵独到的感受和丰富的情感,酣畅淋漓地表现出来,做到语言光色艳丽,触角独具老道,思想深刻厚重。

试看下面例子:

台湾学者张晓风的《穿风衣的日子》 „„

必然有风在江南,吹绿了两岸,两岸的杨柳帷幕„„ 必然有风在塞北,拨开野草,让你惊见大漠的牛羊„„

必然有风像旧戏中的流云彩带,圆转柔和地圈住一千一百万平方公里的海棠残叶。 必然有风像歌,像笛,一夜之间遍洛城。

曾翻阅汉高祖的白云的,曾翻阅唐玄宗的牡丹的,曾翻阅陆放翁的大散关的,那风,今天也翻阅你满额的青发,而你着一袭风衣,走在千古的风里。

风是不是天地的长喟?风是不是大块血气涌腾之际搅起的不安?

张晓风先生学富五车,洋洋洒洒,“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先后化用了“春风又绿江南岸”“风吹草低见牛羊”“雨疏风骤”“海棠依旧”“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大风起兮云飞扬”“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铁马秋风大散关”等经


典诗句,或借用或描述,如数家珍,侃侃道来;视野开阔,气势磅礴;活灵活现,了无痕迹。既展示语言特有的美感,又彰显语文高深的素养。

除了这些模式之外,平时我们常用的还有“名句+感悟”式,诗句翻译式,添枝加叶式等等,各有千秋,不一而足。让我们品读诗词,感天地草木之灵,活用诗词,写流彩华章之美。读一读,写一写,让读书和写作相依相随,互为促进,活跃和充实我们的课堂,成为语教学的常态。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11aeb03b8f67c1cfbd6b8d8.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