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佛教_试论汉传佛教世俗化的表现及其成因

2022-12-12 15:23:19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汉传佛教_试论汉传佛教世俗化的表现及其成因》,欢迎阅读!
汉传,佛教,世俗化,成因,表现


《汉传佛教_试论汉传佛教世俗化的表现及其成因》



摘要:第一,唐宋时期禅宗的世俗化倾向, 汉传佛教世俗化受到多方面综合因素的影响, 在中国的传统历史文化中,正统的儒家思想是为社会政治服务的,民间宗教是功利主义的,加上汉传佛教本身教义的入世理念以及中国特色的宗教寺院经济,使得汉传佛教呈现出世俗化的态势

[ ] 宗教世俗化是当前全球性的现象,也是世界各大宗教的发展趋势。汉传佛教作为传入中国境内佛教的一支,自形成之日起,就开始了其世俗化的进程,这也是与现代社会宗教世俗化不同的地方。本文即是试述汉传佛教世俗化的具体表现,并对其形成原因作出一定探讨。 [关键词] 汉传佛教 世俗化 表现 成因 中国传统社会宗教历史上形成的以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混合宗教信仰体系,陶弘景《茅山长沙馆碑》“百法纷陵,无越三教之境”就是指儒释道在中国宗教体系占据的主体地位,当然这种宗教体系也包括后来传入的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摩尼教、袄教、景教等宗教形态,各种形式的民间信仰也是中国宗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跟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是个宗教色彩并不浓厚的国家,在全国范围内的一神教信仰可以说是始终没有建立过。尤其是对汉族而言,因受儒家“敬鬼神而远之”的思想的影响,宗教心理淡薄。 所谓汉传佛教即指于汉朝传入中国内地的、经典以汉字书写、为汉民族文化圈内民族所信仰的宗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佛教传入到儒家思想最浓厚的中原地区,为了生存与传播,必须要适合中国宗教世俗化的国情,其原有的宗教色彩必然减弱。于是,汉传佛教一经形成便与儒家思想结合,开始了其世俗化的进程。 一, 世俗化涵义 宗教世俗化,一般而言反映的是宗教社会的某种互动关系。目前关于世俗化的定义众多,学术界还未达成共识。但其基本立足点都在于:宗教社会其他领域和个人的影响程度的降低以及宗教适应社会,其本身作出的调整与变化。本文采用的世俗化涵义主要是指宗教的非神圣化层面,即宗教世俗化意味着宗教社会中神圣性的消减。 二, 汉传佛教世俗化的具体表现 第一,唐宋时期禅宗的世俗化倾向。禅宗是唐代在中国发展的佛教哲学初期即强调修行不离世间,重视顿悟,漠视义理。禅宗六祖慧能更是主张“世间法则佛法,佛法则世间法”,将出世与入世很好得融合在了一起,也体现出禅宗思想体系的世俗化。在唐禅宗大师百丈怀海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后,禅宗即主张农禅并重,大力提倡僧人下地劳动,自食其力,达到经济上的独立。在禅宗后期,甚至有将农禅并重作为僧规而制度化,这表明僧侣的佛门生活在唐时已开始了世俗化,佛教不再仅仅是神圣世界的。 第二,汉传佛教的民间化。佛教甫传入中国,即开始向民间传播,因为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之说”迎合底层百姓心理,传播速度很快。中国传统民间信仰是以天神祖先崇拜(敬天法祖)为主,民众对待宗教的态度是功利的,佛教不再是高深的宗教哲学思想体系,而是被看做是一般民间

.




信仰。 第三,汉传佛教本身作为一种整合世俗社会的工具。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都是以世俗政权为主体的社会,任何宗教没有形成过强大的神权势力,一般只是依附于世俗政权之下。但汉传佛教也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它被当作了重要的整合世俗社会宗教工具。 首先,汉传佛教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佛教传入中国时,最早就是从最高封建统治者那里得到所需的一切支持的。佛教基本教义和戒律中,无明作业,业报轮回,为封建王权的合理性提供神学依据;同时佛教宣扬一切皆空、超脱尘世、因果报应、容忍恭顺、积德行善,这些理念都鼓励合乎宗教社会道德的行为,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安定(有助王化),符合中国封建统治集团的政治和阶级利益,从而得到其支持。另外,一些佛教高僧取得封建王朝统治者信任,为其出谋献计,甚至参与军政要事决策;汉传佛教也给统治集团以精神支持,缓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中国历来是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元明清王朝还通过佛教团结蒙藏等信仰佛教的民族,处理民族间的问题。 三, 汉传佛教世俗化的原因 汉传佛教世俗化受到多方面综合因素的影响。首先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其次是佛教中国本土化导致的,再次是禅宗本身的某些入世要素,最后则是中国特色寺院经济增强了其世俗化的程度。 首先,自西汉董仲舒建立新儒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儒学也一直处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地位。儒学本身是积极入世的,它倡导“天人合一”、“君权神授”,宣扬“天地君亲师”的宗法伦理纲常和“忠孝礼智义”的基本准则要求。孔子“不知生,焉知死”的生死观,以及“敬鬼神而远之”的宗教态度,延续在了整个儒学思想中。中国人长期浸染在这种思想氛围里,使得中国人的宗教情结向来淡薄。 中国历史上皇权始终支配教权,宗教在中国统治者眼中首先应是教化的手段,其次才是个人的信仰。荀子“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中国宗教中现实人生而将神道服务于人道的传统,使得中国人的宗教观偏于社会功能的实用主义。虽有宗教信仰却不够虔诚,易于改变,重外在礼仪而轻灵魂净化,祭祀流于形式。传统宗教往往融入社会礼俗,政治制度教育系统,神学发展深受抑制。 汉传佛教世俗化还源于佛教的中国化过程。在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时,儒家思想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意识。面对当时儒学的强大势力,佛教要想获的得生存与发展,被普通民众所认同和接受,必须顺应中国宗教的传统入世理念,事实上,佛教也极力是自己与中国传统宗教信仰和儒教文化相协调,其一传入中国,在思想教义和祭祀礼仪方面即陷入“中国化”过程。最终,汉传佛教也终于融入中国,成为中国传统历史文化重要部分。汉传佛教求生存求发展,必然要经历的中国本土化的过程,即意味着世俗化的开始。 最后,中国特色独立的寺院经济为汉传佛教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同时又增强了其世俗化的过程。寺院经济实际上是世俗的封建经济。首先,寺院庄园的经济来源是世俗化的:一是来自施舍,包括统治阶级的恩赐和民众的捐施;二是寺院大土地所有者的侵占勒取。还有就

.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0eb3beb5a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6d.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