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认知失调论

2023-01-16 10:27:11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认知失调论》,欢迎阅读!
失调,认知
浅谈认知失调论

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指一个人的行为与自己先前一贯的对自我的认知产生分歧,从一个认知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时而产生的不舒适感、不愉快的情绪。这里的“认知”指的是任何一种知识的型式,包含看法、情绪、信仰,以及行为等。 就是说我们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舒服的感觉,这种不协调会让我们调整自己的想法,来减少不愉快的体验。

社会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在1956年首次于其著作《当预言失灵》中提出了认知失理论他观察到,幽浮末日教派的成员们在其领导人预言地球灭亡失败后,信教人数反而增加了。因为地球灭亡的预言失败,教众们的“预期落空”从而增加了认知失调。为了减少失调,他们便相信是自己的祈祷让外星人饶恕了地球。

认知失调在日常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它可以用来解释很多现象和风俗。

例如据美国《新闻周刊》报道,苏丹南部的努埃尔人和丁卡人有一个共同的特殊习俗。这两个主要靠畜牧为生的非洲部落都会在小孩的门牙一长出来后就将之拔掉,一般是拔掉上面的两颗和下面的四到六颗。用鱼钩拔牙的过程是非常痛苦的,这样做的结果是让所有的部落成员都明显地下巴松弛,而且说话有些困难。这种做法大概开始于很久以前,当时破伤风在中非地区非常猖獗。破伤风会让人“牙关紧锁” ,但是如果把门牙拔掉,即使感染上这种疾病的孩子咬紧牙关也可以向其嘴中灌入流食。虽然苏丹南部已经好多年都没有破伤风了,但努埃尔人和丁卡人仍然保留着拔掉孩子门牙的习俗。事实上,他们认为松弛的下巴和下垂的嘴唇很好看。他们说有门牙的人看上去像豺狼。

社会理学家卡罗尔•塔夫里什和埃利奥特•阿伦森在他们的新书《犯错了,但不是我犯的》中说,这种奇怪的风俗是心理学上所谓的认知失调,“认知失调”是当两种重要的信念、态度或者看法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感受到的一种极端的心理不适感。人类不能长时 地忍受这种不协调,所以他们通过改变自己的信念或者态度来缓解这种不适感。在努埃尔人和丁卡人的例子中。他们“选择”认为没有门牙在审美上来说是令人愉悦的,以此说明他们给孩子带来这种痛苦是正确的。

除此之外,认知失调理论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很多心理现象。

比如,认识失调理论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人的固执、执迷不悟的心理。费斯汀格在解释人的执迷不悟的心理时,认为这是由认知失调导致的。他认为,人都会遇到信念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情况,这种情况就会导致认知平衡失调,此时,人们就会感觉难受从而想办法来恢复心理平衡。

认知失调可能会导致执迷不悟,但执迷不悟并不一定是由认知失调所引起的。对于由认知失调导致的执迷不悟,调整的途径一般是:一是改变或否定认知的一个因素,二是对两个认知因素重新进行调整,三是再增加一个能够减轻这种痛苦的因素。

此外,认知失调理论还对于教育也有很大的启发作用。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上,认知失调不仅是课堂教学中的普遍心理现象,而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课堂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是课堂教学过程本质的体现。我国著名的教学论专家张诗亚教授认为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个认知发展的突变环节。教的一方具有主导性,是活动的设计方和引导方;而学的一方则具有生长性,是活动的参与方和目的方。整个课堂教学是建立在诱惑、辨惑、演惑、解惑四阶段基础上的过程。这四个阶段即是由认知失调,到认知转换,再到认知突变,最后建立新的认知平衡的过程。

当态度和行为缺乏一致时,如果这种行为使个人感到满意,可以引起他态度的改变。所以当学生毫无根据地表示他对做某件事情没有信心的时候,教师要鼓励他们先去做等事情开始进行,他就可能会发现自己做的不错,这时他这种感觉做不好、没有信心的态度和他工作取得一定成绩的行为之间的矛盾就会使他产生认知失调。 但这种失调有时他并没有意识


到,这时就需要教师给予及时的反馈,帮助他意识一改变。渐渐地,他们就会发觉自己对这工作充满了信心,态度较此之前有了很大的改变。

认知失调理论所述的原理、对现实生活的含义以及减少失调的方法,不仅可以使我们在面对环境的种种压力和挑战时能调整自己的心 态,保持心理的平衡和和谐,不让忿懑、焦燥、忧心等带来严重的问题,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而且有助于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改进沟通,解决冲突,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改进工作的方式和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07c266758fafab069dc026e.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