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23 古诗词三首 《渔歌子》》,欢迎阅读!
《渔歌子》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渔歌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这个单元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读文,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并由此产生向往之情;同时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能抓住景物的特点,体味优美语言,学习表达方法,积累精彩句段。
《渔歌子》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他既是诗人,又是画家。所以他笔下是一片诗情画意:远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垂钓的渔翁……这画面是那么清新,这色彩是那么明丽,整个天地浸润在朦朦烟雨中,宁静而美好。整首词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对象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处于二、三学段的衔接期,学生的求知欲强。他们已经有了近四年的学习经验,有了初步的自学能力,但还应不断加强。在本册第一单元中已接触过词《忆江南》,所以第二次学习写景诗词已有一点能力。学生在课内已学习了本组的前两首古诗,在课外收集了其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对于“田园生活”的主题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对田园生活的诗情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教学目标
1.能认识 “塞、鳜、箬、笠、蓑”等字,读准字音,会写“塞、鹭、笠”。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词。
3.读懂词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词的意境,体会词所表达的情感。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 教学难点:体会 “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两首展现田园风光的诗歌,下面有请同学来背诵一下这两首诗。
二、回顾词的特点
1、以歌曲入手,走进《渔歌子》,板书课题。 2、词牌名简介:
最初的词,是歌词,是按照一定的曲谱填写的。词有长句有短句。
《渔歌子》就是词牌。词牌之下,一般另有题目,但这首《渔歌子》只有词牌没有题目。
常见的词牌有:如梦令、忆江南、卜算子等。 三、作者简介
张志和,唐代诗人,字子同,被贬官后,不再复仕,放浪江湖间,自称烟波钓徒,著有《玄真子》。 四、初读诗词,整体感知 1、诵读课文:
⑴轻声读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教师范读,注意节奏划分。
⑶学生齐读,注意把握感情,读准字音。 2、汇报交流:
⑴看图说词,根据图片指名让其说出其中所反映的词。 ⑵根据情境,说词。(步骤:①老师根据《渔歌子》这首词的部分内容进行模拟,同学细心观察并思考。②请学生说出其模拟情境中体现出的诗句。)
⑶比一比,看图写词。 五、品味词句,读出词情
1、想象画面,结合注释,解释词意。
①西塞上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桃花盛开的时节,水中的鳜鱼新鲜肥美。 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一位戴着青色箬笠,披着绿色蓑衣的老翁,在这斜风细雨中,依然不愿归去。
(教师小结:作者将山前高飞的白鹭、岸边盛开的桃花,溪中肥美的鳜鱼及斜风细雨中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渔翁,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清新、优美、充满情趣的渔翁垂钓图。展现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也表达了他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
2、学习前两句
明确:这两句描写了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形成了一幅水乡风光图。
3、诗词中“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渔者完全融于大自然,沉醉于无限的诗情画意中,悠然自得,自由自在,因此“斜风细雨不须归”。 六、作业
1、把下面诗句补充完整
⑴西塞山前( ) ,桃花流水鳜鱼肥。( )箬笠,( )蓑衣,( )不须归。
⑵我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仿佛看到了桃红水碧,鹭飞鱼肥的江南美景。 2、练习背诵 板书设计
渔歌子
西塞山 白鹭 桃花 流水 鳜鱼 不须归 悠闲自得 箬笠 蓑衣 斜风 细雨
教后反思:
《渔歌子》这首词短短二十七个字,充分展示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生命,在诵读中整体感知,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在诵读中悟情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04399a4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