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从陌生化视角分析《傲慢与偏见》》,欢迎阅读!
从陌生化视角分析《傲慢与偏见》
作者:焦思扬
来源:《校园英语》 2020年第23期
文/焦思扬
【摘要】简·奥斯汀是英国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她的《傲慢与偏见》一书围绕19世纪英国乡村几个中产阶级姐妹的婚姻故事展开叙述,引起了广泛关注。众多学者从多种角度对该书进行研究,主要集中在爱情和婚姻观、女权主义、反讽等方面。然而,这部小说中的陌生化视角及其所产生的作品效果鲜有人提及。因此,本文将主要从小说的语言、情节和叙事视角来解释陌生化及其效果。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陌生化;语言;情节;叙事视角
【作者简介】焦思扬(1996.05-),女,汉族,山西运城人,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主要概念,源于什克洛夫斯基撰写的《作为手法的艺术》这一俄国形式主义的著名纲领性论文。他认为:“艺术的目的是使你对事物感觉如同你所见的那样,而不是如同你所认知的那样。艺术的手法是使事物反常化、使形式复杂化的手法,它增加了感知的难度和时长,因为感知的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的过程,这一过程理应延长。”陌生化迫使人们以陌生的、不熟悉的方式看待事物来消除人们认知的自动化,从而唤起、强化并延长他们对事物的原始感受。
简·奥斯汀是英国19世纪杰出的女小说家,英国乡村的生活背景致使她的小说多以爱情和婚姻为主题。《傲慢与偏见》是其最著名的小说之一,讲述了主人公伊丽莎白逐渐发现自己对达西先生草率而错误的判断,最终消除对他的偏见,与之相爱。许多文章从爱情、婚姻、女权主义和反讽等角度研究了这部小说,然而很少有人从陌生化角度来发现这部作品的文学价值。因此,本文旨在从陌生化的角度研究《傲慢与偏见》,欣赏这一精美的“二寸象牙雕”。
一、语言上的陌生化
在文学手段的压力下,普通语言被强化、凝聚、扭曲、缩短、拉长、颠倒。这是受到陌生化的语言,由于这种疏离,日常世界也突然变陌生化了。正是这种距离引发了读者好奇与体验的欲望,以此来使读者摒弃对世界的自动化认知,唤醒读者对事物的感觉。
小说一开始,陌生化效果就随着圆周句和反讽的连续使用而展开。第一个圆周句的使用将整句话要表达的主要意思置于句末,这一形式上的复杂化使读者只有从头到尾读完整句话,才能理解这句话要表达的意思。与普通语言不同,这一句子延长了读者的感受过程,促使读者在思考中寻求“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是什么?有钱的单身汉想要什么?”的答案,激发其好奇心与兴趣。读者读完整个段落,他们得出的结论却是:每个年轻女人都想嫁给一个富有的年轻单身男人,这种戏剧性的转变引发强烈的嘲讽感。语言上的陌生化效果使读者摆脱了自动化,感受到了句子前后的强烈对比。
小说第7章中,简收到了卡罗琳·宾利的来信,邀请她在尼日斐花园一起用餐。班纳特夫人看着天要下雨,便强迫简骑马前往,想让简晚上住在尼日斐花园。第二天,伊丽莎白收到简的来信说自己病了。“要是你的女儿得了重病——万一她死了,倒也是值得安慰的呀,因为她是奉了你的命去追求宾利先生的。”班纳特先生的这些话在读者听来有些奇怪,一般来说,人们会认为父亲的第一反应应该是关注女儿的安危,而非用一些“死”“值得安慰”之类的词。
这些句子使读者感到陌生,但同时也向读者透露出讽刺的意味。这几句话意在责备班纳特夫人对婚姻中金钱的重视程度超过了对女儿健康状况的关心。这是作者持反对态度的一种婚姻观,通过讽刺达到了陌生化的效果。
二、情节上的陌生化
这本小说中,情节的陌生化效果是通过矛盾和转折逐渐展开的。伊丽莎白和达西先生的结合是通过两人相互之间的厌恶和误解来推进的,而非从一见钟情开始,并且与其他作品不同的是,这一误解构成了整个小说故事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情节。小说一开始,舞会上的所有人都觉得达西先生非常傲慢,伊丽莎白也因他的言行举止而憎恨他。后来伊丽莎白听信了韦翰的话,从而加剧了她对达西的不满。听完菲茨威廉上校的叙述,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厌恶之情愈发强烈。同时,随着情节的推进和伊丽莎白的情感变化,读者对达西的偏见也更加深刻。然而,达西先生写给伊丽莎白的信以及他为莉迪亚所做的事情意外地改变了伊丽莎白和读者对达西先生的看法。但凯瑟琳夫人的介入和阻挠再一次改变了局势。凯瑟琳夫人的权力和地位以及伊丽莎白的家庭状况使读者根本看不到伊丽莎白和达西婚姻的一丝希望。但是伊丽莎白的决心和坚定不移的态度占了上风,他们最终结了婚。这些矛盾和转折间或地穿插在三对人的情感纠葛之中,这样的情节安排延迟了小说的高潮,延长了读者的感受,同时也将三姐妹各自的婚姻观和性格特征形成鲜明的对比,极大地影响了读者的阅读感受。
三、叙事视角中的陌生化
什克洛夫斯基认为,叙事视角的改变会导致陌生化效果。客观的、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叙述为读者提供了整个事件的细节和人物性格,却也因此剥夺了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读者在大量信息的涌入下会陷入不自觉的被动阅读。这类作品中的关注点倾向于事件本身,而非读者对事件的感受。与之相反,有限的第三人称叙述更加重视读者对事件的感受。叙述者对整个事件的了解是有限的,使小说充满悬念。从客观的、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叙事转变到有限的第三人称叙事,失去了全知视角的读者被迫消除自动化,从而通过小说中人物的眼睛观察和感知世界,以此增加了主观抒情性和艺术可信度。叙事视角的不断变化将读者限制在一个迷宫般的叙述中,延长了读者的审美感受,使读者感人物所感,产生了陌生化的效果。
第15章中,伊丽莎白等几个姐妹和韦翰先生一起遇到了达西先生。“伊丽莎白看到这个邂逅的场合,觉得很是惊奇。两个人都变了脸色,一个惨白,一个通红。过了一会儿,韦翰先生按了按帽子,达西先生勉强回了一下礼。这是什么意思呢?既叫人无从想象又叫人不能不想去打听一下。”这一场景中,客观的、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叙述变成了伊丽莎白的视角,失去了全知视角的读者被迫转为有限视角,感受伊丽莎白所感。“这是什么意思呢”一句从伊丽莎白的角度进行叙述,读者会不禁思考为什么他们的脸色发生变化,这两个男人之间发生了什么,他们有什么关系。悬念出现读者的脑海中,同时也消除了阅读中的自动化。这一悬念也为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偏见做好了铺垫。
第18章中,柯林斯先生碰巧知道达西先生是德波格小姐的堂兄和凯瑟琳夫人的外甥,他也没有听取伊丽莎白不让他跟达西讲话的劝阻,于是伊丽莎白远远地观望着他们两个人。“达西先生带着毫不掩饰地惊奇目光斜睨着他,等到后来柯林斯先生唠叨够了,达西才带着一副敬而远之的神气,敷衍了他几句……等他第二次开口的时候,达西先生的轻蔑的神气显得更露骨了。他说完以后,达西先生随便欠了欠身子就走开了。”这一场景中,叙述视角从全知视角转变为伊丽莎白的视角,读者也随之转变为有限视角。柯林斯先生和达西先生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读者无从知晓,读者看到和感受到的是伊丽莎白的所观所感。通过伊丽莎白的视角,达西先生的蔑视和傲慢呈现在读者眼前。视角的转变迫使读者放弃自动化,使其开始想象两个人之间的对话,也加剧了读者对达西先生的偏见。
后来,威克姆的外表赢得了伊丽莎白的芳心。因此,她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他的故事:达西违反了父亲的意愿,没有给韦翰那份父亲原本打算安排给他的牧师职位。他说尽管达西对家人和仆人很慷慨,但他很傲慢。“伊丽莎白因这种感觉而对他产生敬意,并认为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英俊。”在伊丽莎白看来,威克姆那些富有吸引力的举止使他所讲的故事更加可信。她完全根据威克姆的故事对达西作出仓促的判断,从而使达西的形象在自己眼里变得扭曲。由于这种有限的叙事方式,读者对其他人物和事件一无所知,因此不由自主地将自己视为小说中的人物之一,也被韦翰得体的举止所欺骗,并相信他讲的是真话。在此过程中,读者会放弃自动化,感觉到伊丽莎白的感受,从而也越来越厌恶达西。
四、结语
普通的主题和充满琐事的世界在《傲慢与偏见》中因其陌生化效果而变得更加生动,为小说增加了更多的文学性和敏感性。艺术的全部精义、灵魂、魅力在于感受,“感觉之外无艺术,感觉过程本身就是艺术的目的”。正如什氏所说的“作家或艺术家的全部工作的意义,就在于使作品成为具有丰富可感性内容的物质实体,使所描写的事物以迥异于通常我们接受它们的形态出现于作品中,借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延长和增加感受的时值和难度”,这部作品中的陌生化使读者思考、感受,延长了整个审美过程,造就了一个主题平凡却又新颖脱俗、精心雕刻的伟大之作。
参考文献:
[1]Austen, Jane. Pride and Prejudice[M].上海: 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3.
[2]Hazard Adams and Leory Searle, Critical Theory Since Plato[M]. Pek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6.
[3]邓建英. “陌生化”与小说叙述视角[J]. 深圳大学学报, 2003(5): 94-97.
[4]什克洛夫斯基等.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M].方珊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
[5]什克洛夫斯基.散文理论[M].刘宗次译.北京: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1994.
[6]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M].伍晓明译.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7]张冰.陌生化诗学:俄国形式主义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0432808dd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4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