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嘉庚风格的集美学村》,欢迎阅读!
嘉庚风格的集美学村
厦门集美学村,是我国教育体系的缩影,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专院校,
样样齐全。学村的建筑风格,则体现“嘉庚风格”的建筑风貌,独树一帜。
嘉庚建筑风格特点
嘉庚风格概而言之有四:一是校址选择于风景优美的“闽南大陆南端临海小岗”
的郑成功遗址延平故垒一带;厦门大学也是选址厦门岛南端海边郑成功的演武厅演武池一带。集美大会堂命名为“福南”,厦门大学大会堂命名为“建南”,合起来就是“福建南部”,象征福建闽南教育基地之意。选址于“延平故垒”,陈嘉庚认为,“颇表示我汉族独立精神,故保存之,以示后生纪念。”学习民族英雄郑成功敢与西方扩张主义相抗衡,并取得胜利的精神。
二是以我国民族传统建筑为主,吸收西方建筑精华,精心设计和建造每一幢房子。正如嘉庚先生所讲:“采取古今、中西结合,既能保持民族特色,造价也便宜,同时较实用。”
三是注重地方材料的开发和应用,发挥地方匠工的优势,形成集美学村和厦大地方建筑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对花岗石石材的应用,利用本地粘土与砖瓦厂挂钩生产釉面红砖,特别是规格统一的橙色带滑面的大片瓦,人称“嘉庚瓦”。 四是注重建筑的文化内涵,正如陈丛周教授所指出的:“陈嘉庚先生思想和艺术境界的主导构思是乡情、国思跃然其建筑物上。”如“南薰楼”之命名,取自虞舜时南风诗:“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氏之愠兮”,以示嘉庚先生一生兴学造就后代的心愿。又如“集美纪念碑”碑高28米,象征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间的28年艰苦奋斗,前赴后继,才取得胜利的今天。 乘船进厦门港,厦大体育场上一排以建南大会堂为主体的五幢建筑物,立显眼前,给人以繁荣昌盛之感。同样地,站在我国第一座跨海的厦门大桥上俯瞰集美学村,那龙舟池畔和池心,建有“建明”、“南辉”和“左、右、逢、源”的七座古色古香、典雅别致的楼台房阁,突显民族风格。池畔顺山坡斜度而筑,共4排16座的红色瓦顶和米黄色的“南侨群楼”,群立于翠林葵叶之中。毗邻的集美中学的教学楼,“道南”、“南薰”、“延平”三楼紧靠,主楼高达十五层,西式的建筑,则以中式亭子作为屋顶的主体,高踞主楼14楼楼顶的四角方亭与两端4个八角亭子相呼应,展示“中西合璧”,民族风格鲜明;左右拥楼七层,如鸟之双翼后展,矗立于浔江西岸的制高点,如凌云腾飞之势。三楼前不远的“游泳池”,则属于“西洋文化”。远眺鳌园,从建筑风格看,既保留民族传统的同时,又合理地吸收西方先进技术,形成西方的建筑结构,加上东方建筑的琉璃瓦大屋顶风格。学村中的南薰楼等正是按着这一风格建成。鳌园中的纪念碑的顶端高入云霄,仍冠以琉璃瓦大屋顶,与学村的整个建筑风格“采取古今、中西结合”融为一体,处处体现陈嘉庚先生所想的民族尊严和中华腾飞。
阅读加油站:
风雨沧桑延平楼
集美延平楼有—段鲜为人知的坎坷历史。到过集美的人都看到今天的延平楼是红色砖墙,但不知道过去的延平楼却是白灰砖墙,不管是白的、还是红的延平
楼,都是陈嘉庚校主躬亲辟划的,它凝结着校主始终热切教育的心血,体现着他那博大精深的奉献精神。因为陈校主初建延平楼时,是确定该楼为集美小学永久校舍的,所以,谈延平楼还应当从集美小学开始。
1912年9月,陈嘉庚校主回国筹办集美小学。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于1913年3月4日开课,学生135人,暂时借用陈氏宗祠等几处为校舍和邻近民房为教师宿舍。那时正是春夏期间,雨水充沛,师生冒雨上课咸称不便,请求建筑小学校舍。陈校主遂多方觅址,最后乃以2000银元购得村西一口大废海埭为集美校产,雇工填高堤岸,深挖四周泥土填平中央形成一个小洲,又花近万银元建筑一座木质校舍(并建有一个操场和一个养殖池),成为集美学校的第一幢建筑物。同年秋季,集美小学迁入木质新校舍上课。这时,陈校主完成创办集美小学及建造校舍后,立即出洋,途经香港购买了一个大钟寄回来,安置在木质校舍正中上端(现在钟楼顶层)。1914年春季,小学生增加到158人,校舍拥挤。8月陈校主又汇回4000余元扩建教室2间、学生宿舍5间,共24间,1915年春季,学生已达196人,以后又不断增加。1916年秋,二校主陈敬贤在小学木质校舍西北隅等筹建集美师范、中学校舍——尚勇楼、居仁楼,小学难以扩展,从1918年起,每季小学生都在200人以上。因此,陈校主决定为集美小学再建新校舍。
1919年6月,陈校主从新加坡返里,设立陈嘉庚办事处,亦称校主办事处,管理集美各校和建筑校舍事务。鉴于小学、师范、中学校舍地势低洼,颇多弊端,校主便立即规划在“国姓寨”注建集美小学校舍,并分别在大社二房山和郭厝社烟墩山等高地上,筹建女师、中学、水产、商业校舍和科学馆,上述诸校舍至1922年先后竣工,是集美学校建筑规模最大时期,其中包括延平楼。
陈嘉庚校主选择“国姓寨”为小学校校址,是因为它是17世纪中叶郑成功部将操练水兵以抗清兵的遗址,俾学生学习郑成功这位民族英雄人物。所以,校舍建成后校主亲自取名为“延平楼”。1922年秋,集美小学从木质校舍迁移到延平楼新校舍上课。第二学期,生数达352人,共11个班。
延平楼共三层30间,外墙白灰色,面积8416方尺,另辟操场53067方尺,建筑费6万元。1921年12月奠基,陈校主就亲撰《集美小学记》称“永为集美小学之业”。至1937年春季,集美男女小学合并办理,时生数514人之多。记得我就读小学时,初年级是在幼稚园园舍内,中、高年级在延平楼一、二楼上课,1938年5月我在延平楼二楼念五年下时,日军占领厦门,炮火轰击集美学村。当时,延平楼前一片荒坡地带,荆棘丛生,坟墓重叠,甚是凄凉。厦门沧陷后,日军从金门、厦门派飞机、架大炮,长期轰击集美校舍、民宅。延平楼位于南端高地,目标突出,与厦门岛仅一水之隔,首当其冲,遭破坏最为严重,几成废墟。
抗战胜利后,集美学校先后从内迁地复原。但是所有校舍均遭不同程度的损毁,复加风雨吹打、蛀虫侵蚀7年余,几乎无一完好可用。陈校主此时经济已是十分困难,但他为了恢复和发展
集美学校教育事业,千方百计筹谋应急修葺损坏较轻度的校舍,以便学校能及时使用,而对损毁较严重的如延平楼等则列为第三类待建对象。
1946年11月6日,集美学校校董会函请行政院救济总署厦门办事处帮助修理本校小学校舍,日:“敝校小学校舍五座,“战时被敌轰炸,或大部分倒塌,或毁损甚巨,相应列表函请贵处列入工赈范围,准予核拨工款修建为荷。”同时,校董会致函新加坡陈嘉庚校主,曰:行政院救济总署厦门办事处近决用工赈办法,补助修理受敌炸毁小学校舍。其办法:材料费学校自行筹措,工费则由“行总”拨面粉补助,集美校舍应修理一部分之费二万万元,其中工资占八千五百万元由“行总”补助之,其他材料则由本校自理,各条件经与厦门行总办事处议妥,故来函征询,可否接受。
11月25日,陈校主复函陈村牧,并在《南侨日报》登报《辞谢行总助修集美校舍》指出:国家不幸,
遭抗战之损失。战事告终后,不能奋志自立,以图强盛,反而依靠外国救济,„„教育机关亦如是,其可耻可悲,可羞可痛,为何如是耶!
12月1日,校主又致函陈村牧董事长,重申不接受外资助修校舍,曰:“前日接十二号平书,谓厦行总要助修校舍事。余深耻外助。”表现了陈嘉庚校主坚强的民族气节。
12月23日,行总厦门办事处已复函:“准补助修筑校舍,拟拨面粉79吨(分二次拨发)。”但因校主一再反对,校董会于1947年1月6日答复行总厦办,以“承拨面粉24吨工赈补助修筑小学校舍,因材料困难,暂缓修建,未便具领”为由,婉言谢绝之。所以,延平楼的废墟从抗战胜利,一直保持到新中国成立,陈校主回国前。而集美小学暂时以幼稚园为临时校舍。
1950年9月,陈嘉庚校主定居故乡集美。他为了协助人民政府发展教育事业,筹资修理、扩建集美学村。当时,因为还没有一幢集美小学校舍,而小学生人数从1950年的348人,增加到1952年的570人,校主即将重建延平楼列为重点工程加急进行。他按照原来的地基,亲自设计造型、监督工程进度和质量,每天必须到现场检查,一丝不苟。1952年底,工程竣工,仍名延平楼。
新延平楼共4层,砖木结构,红色砖墙,绿琉璃瓦,比原来的更加堂皇壮观。底层中央的后面加建会场一大间,并将楼前荆棘墓穴地带建成整齐划一的石阶看台,濒海建成人工游泳池。陈校主重建新红砖延平楼时,特地在底层东西两间耳房的内侧墙的红砖上,分别镌刻了“垒基维旧”与“黉宇重新”各四个字,以昭史实与今昔之别。
1953年春,集美小学搬人新延平楼上课,学生已有601人。后入学人数不断增多,规模一再扩大。至1964年度,集美小学已有29个班,学生1500人。这年,集美学校校舍进行了大调整,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集美小学遂造别了延平楼,迁到尚勇楼、瀹智楼和三立楼上课,延平楼则划归集美中学管理,至今仍保持原状。
注:“国姓寨”。郑成功本名森,唐王朱聿键建立隆武政权后,赐他国姓(与皇帝同姓朱),改名成功,授御营中提督,1657年被明永历帝册封为延平郡王。故此寨被后人称为“国姓寨”。陈嘉庚先生在这里建校舍,即取名“延平楼”。据《闽海记要》载,公元1679年秋,刘国轩(郑成功部将)筑此寨,操练水兵,抗御清兵,保卫厦门。附近还开凿一口水井,供士兵饮用,屯田垦荒。后来寨垒坏了,残存这个南寨门,寨内居住着老百姓,又称“寨内社”。(陈少斌)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03570d1c1c708a1284a445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