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如何让高中生更好地理解古典诗词》,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如何让高中生更好地理解古典诗词
作者:宋成英
来源:《课外语文·中》2018年第08期
高中阶段,古典诗词的学习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重要载体,并因诗词的特殊性,对于学生的语言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但是如何才能学好古典诗词呢?同学们一直有困惑,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总结了一些方法,可供学生们参考。 一、理解诗歌中的难点词汇
尽管古典诗词篇幅较小,字数也不多,但同样存在难以理解的词汇,只有把这些古人常用的词汇理解了,我们才能真正走入古人所创造的艺术境界中去。
如何才能读懂这些难点词汇呢?只有多接触古典诗词,对于高中生而言,必须在课余时间,坐下来静静地读一些古典诗词。至于选本,可选《唐诗鉴赏辞典》之类的工具书,也可找一些较好的选本,如《宋诗选读》之类的,这些书往往有较为详细的注解,对于学生掌握一些陌生的词汇,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当然现在网络也十分发达,在书中没有注解的情况下,网上有时会有一定的讲解,当然要注意辨析,如拿不准,一定要借助工具书再次确认。如杜牧的《九月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飛,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学生可先找出难点词汇,然后借助工具书或网络,再理解整首诗的基本意思,如“翠微”指代“山”;“酩酊”是指人喝得稀里糊涂的;“落晖”指落日余晖。此外,这首诗中用了两处典故,如“酩酊” 暗用陶渊明的典故。《艺文类聚·卷四引·续晋阳秋》:“陶潜尝九月九日无酒,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望,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最后一句,用了齐景公登牛山,感时伤逝大哭流涕,作者反用了这个典故,表现了作者旷怀中的苦涩。
二、掌握诗歌中的重要创作手法
诗词中有很多重要的艺术手法,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些内容,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些诗词所要表达的内涵,所以需要学生将这些隐含的信息参透,然后才能游刃有余地进入诗歌的骨髓。如柳永的《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首词中,作者巧妙地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将词中的主人公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词中实写一对情人分别时的场景,秋意浓浓,寒蝉凄切,长亭处暴雨刚刚停歇,两人正在缠缠绵绵之际,船夫催行,两人的情感已达到了极致,相对竟无语凝噎,此时无声胜有声。此时作者未续写他们是如何答船夫话的,而是通过虚写分别后的场景,让人物间的情感随着时间的延续,而变得更加微妙奇异,先是写两人分别后,行者所要面对的孤独处境,后写到第二天早晨醒来后,两个离别之人,已经分隔两地,彼此酒醒之后,面对的是杨柳岸,晓风残月,让人内心感到十分凄凉,最后想象两人分别已经年累月,面对这种场景,即使有很多丰富的情话,又能与何人说呢?作者通过这一系列的时间延续,让人物的情感得到了细腻的体现,也让现实变得更为珍贵,所以这种通过虚来衬实的手法,让文本的表达更具表达的张力。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些手法,才能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涵。 三、懂得诗歌的创作逻辑
诗词创作,往往重含蓄,不愿过分直露,过分直露,就会显得十分俗套,所以诗词中,作者的逻辑都是有微妙变化的,不是直来直去的,所以我们在解读诗词时,要注意诗词中作者的创作逻辑的变化,如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面对破败不堪的都城长安时的有感而发。看着自己曾经待过十年的地方,昔日的繁华已被掩埋在了野草堆中,所以一个“深”,告诉我们,这里已很久没有人的踪迹了,面对这种场景作者无形中发出了沉重的感慨,花儿看了这样破败的景象也会流下眼泪,鸟儿也会十分震惊。其实这是人类世界的逻辑,花儿、鸟儿其实已被赋予了作者的情感。在与自然界的诉说之后,作者又回到了现实。烽火连三月,战争还在进行,也就是悲剧还在发生着,现在如能和家人联系上,纵有万金也不足贵了。说明在乱世中,金钱已无法和亲情相比,因为亲人随时都可能离开自己。这与李白在盛唐时发出的“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之情,有了不一样的逻辑。因为杜甫主要生活在中唐,杜甫的逻辑是怎样能将现实的苦楚反映出来,现实已经无法面对,与其这样,不如通过自然山川的变化来反映,让人的思考更加多元化。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02f514d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