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山中》

2022-04-14 06:15:19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王勃《山中》》,欢迎阅读!
王勃,山中
推荐理由

王勃位列“初唐四杰”之首,可见其在初唐时期诗歌创作方面的巨大成就。《唐人万首绝句选评》评价本诗:“寄兴高远,情景俱足。”沈义父曰:“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

山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①,万里念将归②。 况属③高风④晚,山山黄叶飞。

注释

①滞:留滞。②念将归:有归乡之愿,但不能成行。③况属:何况是。④高风:秋风,指高风送秋的季节。

赏析

诗的前两句“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写的是山中所见之景。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简约的语言,高度概括地将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江山,郁积在胸的千古乡愁收入短短十个字中,使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境,如见其景。“万里”“长江”此二词意韵丰厚。首先它描摹了眼前宽广、辽远的图景:一望无际、连绵万里的群山,滚滚东流的江水!王勃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其次它从空间概念上写出了远在他乡、归路迢遥的状况,而“已滞” “将归”则从时间概念上写客居久滞、思归未归的状况,二者相连,编织起绵延阔大的时空背景,其间“悲”“念”二字,即景点染,在以我观物的视角中,抒写诗人的渴望和悲慨。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两句,写出了高风送秋、黄叶飘飞之景。这图景既是对一二句所抒之怀的映衬补充,又似有以景喻情之意。萧瑟的秋风,飘零的黄叶,点染出一片浓重的感伤色彩;秋风之萧瑟,黄叶之飘零,恰又可比拟诗人心境之萧瑟,旅况之飘零。同时,将“山山黄叶飞”这样一个纯粹写景的句子安排在篇末,以景结情,留无限深意于言外,让“境”生于“象”外,实是耐人寻味之妙笔。

名句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拓展

试分析本文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作者通过萧瑟的秋风、飘零的黄叶,写出了萧瑟的心境、飘零的旅况,映衬自

己客旅久滞、思归未归感慨和意愿。

推荐理由

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飞翔的鸿雁更是增添了诗人的无限愁思。



蜀中九日登高

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①从北地来?

注释

①那:奈何,为什么。

赏析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的重阳节,在古代,人们都要在这一天佩茱萸、饮菊花酒,以求长寿。重阳节亦称“登高节本诗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诗人在重阳节这天登高望乡,愁苦之情顿时填满胸中,作者此时身处他乡,设席送朋友离开,举杯满饮之际,分外忧愁。诗的第三句说自己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忽见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形成强烈对比,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问得虽然无理,却烘托了感情的之真挚,给人以强烈的感染。这首诗在语言上运用了日常口语,如“他席他乡“那从”等,显得浅近亲切。手法上第三句“人情已厌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独在南方思念亲人然而却不能北归,而第四句则采用反问“鸿雁那从北地来,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看似“无理之问”却使诗人的思亲之情显得特别真切动人。

名句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拓展

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你认为这两句妙不妙?为什么?





参考答案:很妙。因为本诗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诗人正在愁思之中,忽见大雁从北方飞来,

与自己的不得北归形成强烈对比,虽是无理之问,却烘托出浓浓的思乡之情。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fe76dadd15abe23482f4dd9.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