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杜甫草堂游记作文1000字》,欢迎阅读!
杜甫草堂游记作文1000字
杜甫草堂,环境优美。飞鸟近人不惊,游鱼见人不沉;香樟楠木高耸茂密,修竹挺直清幽,举荷摇逸。建筑考究,不同于其他山水园林中的建筑一样细节浮夸,而是更加古朴自然;山石盆景位置得当,雕塑石刻形象生动。走到中间位置就是工部祠了,杜甫像慈目善眉,旁边记述着他的成就。最使人印象深刻的是千诗碑,这里篆刻着许多名家的书法,有苏东坡、黄庭坚等。这杜甫草堂,成了后世文人墨客顶礼膜拜的地方。走在这里,看着满目的景象,突然觉得这里的一切都与杜甫有关,又觉得一切都与杜甫无关。这里的一草一木,每一首诗,都因杜甫而存在于这里。可是我不管如何走,即使走到工部祠前看见杜甫像,也不觉得找到了杜甫,一想到那最具代表性的少陵草堂都是后人所建,就更加茫然了,只能漫无目的地走。
我常想,杜甫凭什么能让后人如此怀念和敬重呢?按照世俗与传统的观念来讲,直接对大众造成影响的无非名、权、利。有名自当远播,像与杜甫同时代的李白,因诗名远播,在那个时代就早已家喻户晓,甚至连皇帝也对其“破格录取”,更不用说后世对他的推崇与喜爱了。那些权重一时的大臣良将,自然也是因为突出的政绩与军功受到老百姓的推崇敬仰,进而为其歌功颂德,竖碑列传,流传后世。利可能是三者中最不算入流的了,也是影响较小的。战国的范蠡,虽然囤货积得巨万家资,但又德行广播,为当时和后世推崇。秦国的吕不韦,经商投资,最后当上了秦国丞相,广收门客,修《吕氏春秋》流传后世。这几位都是名、权、利所达到极致的代表,更不用说后世的帝王将相,王公大臣和风流名士了。但杜甫与这些好像都不沾边。杜甫在他生存的那个朝代是基本没有什么名气的,可能是因为朝廷里没人,他的诗也比较超前,不符合当时的文化主流。杜甫一生没有做过大官,最大的官职位是左拾遗,从八品,属于谏言、咨询建议一类的官员,这官职毫无权利可言。要说钱,就更尴尬了,杜甫的爷爷杜审言做过宰相,他年轻时家境应该是挺好的,但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只能带着一家老小四处漂泊,在成都逃难时,有个叫严武的后生接济他们家,但毕竟是寄人篱下,再加上战乱频繁,居无定所,最后还困死在船上。
这样一个无权无势,没有经济收入,甚至有时候连生活都不能料理得很好的穷困老书生,放在哪个时代,都应该是无人问津的角色。还好,上天给了他一颗不甘于平凡的心,给了他一支直抒胸臆的笔,给了他一种心怀天下的情怀。他早些时候登泰山,就写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气。战乱漂泊时,能写出三吏三别这样同情老百姓的佳作。流落成都,能写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尽欢颜”的圣人胸怀。这是一个胸怀大志,才华横溢,爱国爱民的伟大诗人!历史是公正的。在他死后,他的诗歌受到韩愈、白居易、苏东坡等人的喜爱和推崇,他的思想正是历代王朝儒家思想所提倡的。他的诗歌所体现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早已超过了与他同一时代的很多诗人。他的诗歌在唐诗中的地位,足以和李白并肩。杜甫的存在与贡献,哪里是那些只逐世间名利的人所能企及的呢?千秋诗圣,实至名归,圣人他担当得起。
我漫步在杜甫草堂里,寻找着杜甫,眼前见到的,终无一物与他有关。我坐下来开始想着最初对杜甫的印象。最初是小学时候的《绝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春望》: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后来的《望岳》、《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蜀相》等。这些诗歌有对美学的理解,有对生活的热爱,有对人生的哲思。这对我思考自身与工作的意义帮助是极大的。我知道诗歌的美不在于意象和不可触及的飘逸,不在于字句朗读的朗朗上口,不在于对历史典故的活学活用。诗歌的美应该是生活化的,读古人的诗句,体会现在的生活,以同样的情怀和思考方式做好每一个人该做的事,就是大美。仔细想来,于我而言,杜甫不在长安,不在这草堂,不在课本里,不在历史长河里。他,应该在读者的心里。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faf35bd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e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