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整理

2022-05-28 16:00:5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整理》,欢迎阅读!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整理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

一、文学常识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思想家、教育家。本文选自《孟子· 告子上》《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 二、朗读节奏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4.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7.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8./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三、内容理解

1.中心论点:人应当舍生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内容结构

1)第一段:人应当舍生取义

①论证过程:先通过鱼和熊掌来设喻引出中心论点要舍生取义。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论证证明义比生命更重要。然后得出结论所欲有甚至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最后进一步论证,人人都有向善之心。 ②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2)第二段 人应保有本心,不要见利忘义。 ①论证过程:先从正面举贫者不食嗟来之食的实例,证明保有本心才能做到舍生取义。其次从反面举贪求的例子,论证丧失本心会见利忘义。最后通过反问,强调人应当保有本心。 ②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③反例所用修辞和论证方法,所起作用?

排比:强有力的批判了这种丧失本心、见利忘义的行为。

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人应保有本心,不能见利忘义,要舍生取义的论点,鲜明有力。 四、重点问题

1.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①以生活常理为喻,生动形象,通俗易懂;②引出中心论点; 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暗含着大义比生命重要的观点。 2.文中出现的成语: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舍身成仁”,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慷慨赴难,为国捐躯。

4.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⑴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⑵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第⑴句意思相反,第⑵句意思相近。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弘。 5.结合本文及《〈孟子〉二章》谈谈《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1)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很少使用生僻词汇。

2)大量使用排偶句。这样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3)善于比喻,这些比喻大多是根据生活常理设计的。这种取义浅近的比喻,既使他所讲的道理易于为人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 6.补充道理和事实论据 1)道理论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 裴多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2)事实论据(刘胡兰、董存瑞、邱少云)

①南宋文天祥抗元,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体现了舍生取义的高贵品质。

②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名句,泰然赴死,体现了舍生取义的高贵品质

③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④闻一多面对国民党的白色恐怖,发表最后一次演讲

7.孟子提倡的 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的?

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更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协。 8.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字?

义:道义、大义。言行合乎道德规范,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不同。 五、理解性默写

1.哪句话体现了全文的大意: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3.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4.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是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7.不辩礼仪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8.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文学常识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记录他的言论、活动的《孟子》一书,是儒家经典之一。选自《孟子·告子下》 二、朗读节奏

/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三、课文内容

1.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 2.短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论证过程:1)先列举六个人的典型事例,通过举例论证证明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2)接着又从人的主观因素方面通过正面论证证明成才需要磨练(生于忧患)3)然后又从治理国家方面通过反面论证证明要有忧患意识,否则会死于安乐4)最后归纳全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第一段重点:

1)段意:举例论述人要成就大业,就必须经受一番艰苦磨炼。

2)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出身贫贱,都是在经历了艰苦磨练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顺此事实,作者连用几个短语得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结论,让人不能不信服。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3 第一段承上启下的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4)第一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行拂乱其行为。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第一段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5.第二段重点

1)段意: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练的好处,最终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第二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第二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国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5)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第二段论证方法:道理论 四、拓展延伸

1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在今天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如何看待,请举例谈谈。

顺境也好,逆境也罢,想要成才,关键是人的主观努力

2.有人认为现在生活优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失去了现实意义。请举例谈谈你的看法。

有现实意义,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有忧患意识,不可以掉以轻心,要时时提醒自己勤奋学习,努力拼搏,积极进取,与是俱进,否则就会停滞不前,甚至落后落伍。 3.补充论证本文观点的名言及事例:

1)名言:①艰难困苦,玉汝玉成。②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③忧劳兴国,逸豫亡身。④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2)事例:①司马迁惨遭宫刑而愤作《史记》。②屈原被放逐乃赋《离骚》③曹雪芹举家食粥而写出了不朽的《红楼梦》。④越王勾践,经受奴仆之苦,而卧薪尝胆,战胜吴国,成就大业。⑤音乐家贝多芬,十七岁失去母亲,三十二岁耳聋,可贝多芬不消沉、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4.这篇短文对你今后的学习或生活有怎样的指导意义?

从磨炼意志;知错能改;做事要有原则;要提出好的建议等方面回答。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f588622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89.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