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作文范文-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印象

2023-02-18 16:09:27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高分作文范文-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印象》,欢迎阅读!
苏轼,心安,高分,范文,作文
有人说:苏轼有这样一种魔力,凡是愿意走近他的人,不管是谁,无一例外会被迷得神魂颠倒,无法自拔。

所以,我一直不敢轻易谈苏轼,因为我知道从他成名到现在近千年的时间里,一定有很多汪洋浩博的大师们是他的粉丝,在他们洪钟大吕的评论苏轼言辞中,平凡浅薄如我,一支拙笔无论如何也不敢跻身其中去描绘,去对苏子妄论,更何况评论苏东坡的文章已经毫不吝啬将所能想象到的赞美之词给予了他,才疏学浅如我,更容易陷入“班门弄斧”的尴尬。可是做了十几载的中学语文老师,每每讲到《赤壁赋》时,总是会布置学生写“苏轼印象”,而自己总不下水一次,也觉得不是那么回事,于是鼓足勇气,姑妄评之吧。

那一年,初读《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就使我彻底被震撼,震撼于他的天纵奇才。

心智未熟如我,实在难以想象,该是一支怎样的如椽巨笔,方能驱浩瀚江山,千古英雄入尺寸宣纸间,而毫无违和之感;该是一种怎样的恢廓胸怀,方能驭浩瀚江山,千古英雄在尺寸宣纸间又铺陈出一个时越古今,地跨万里的雄浑意境。

更不用说徜徉其中,儒雅风流的周瑜,华发早生的苏子,一个建盖世奇功,一个抒千古旷达情,无论哪一个对梦想之焰正炽年龄的我都是一种诱惑。

所以在那个需要偶像的年龄,被俘获的轻而易主,也是心甘情愿。孔子在齐闻《韶》,而三月不知肉味,我因读《念奴娇?赤壁怀古》也落得个三月不知肉味的下场,当然境地与孔子不同。

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老师课堂里关于苏轼的介绍已经不能满足我的需要,我迫切的想了解更多的关于苏轼的知识,于是决定买一本《宋史》,只为读读里面的《苏轼传》,可是我找遍了一个农村孩子所能找的范围内的大大小小书店,也没能找到《宋史》。正当失望之际,机缘巧合,在一个专卖盗版书的小书摊上翻看余秋雨先生的《山居笔记》,无意发现《东坡突围》一文,立即花10元钱买下此书。书费加为了买书而多次往返县城车费,就是我一学期的菜钱,记得那时一顿菜费为二角钱。这样的“三月不知肉味”有辱斯文否?

据苏轼同时代的人考证,苏轼涉及词的创作约在三十七岁左右,有很多词人走在他的前头,并且毕生务词,可是半路出家的苏轼,只是业余作词,就别有一番洞天, 使词意与词境都上了一个档次,最终使宋词有了和唐诗比肩的底气。才高如此,不被震撼就是不合常理了。

余秋雨先生的《东坡突围》我一口气读了三遍,也许会令余秋雨遗憾吧,我越读越丢失了文章里面属于作者自己的文字,只剩下苏轼和黄州结缘的因由。

此后在学习《赤壁赋》时,文字之美已不再使我讶异了,因为真正了解了苏轼“乌台诗案”的始末后,理解了苏东坡在黄州的处境,再去读《赤壁赋》时只剩下钦佩,钦佩他的潇洒和旷达。

所以,我至今想起学习《赤壁赋》的场景是,不记得我的语文老师给我讲授了什么,只记得在他声情并茂的诵读中,我泪流满面,同桌问我怎么了的时候,正好老师读到“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我看向同桌破涕为笑。阴霾散尽,乾坤朗朗,只余“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一个春风得意的科场奇才,到谪居落寞的戴罪犯官,在人生巨大落差面前,苏轼没有悲叹


是不可能的。可是呀,苏轼在经历了人生磨难和内心的痛苦挣扎后,面对万顷之茫然的浩浩江水,却想到曹操、周郎这样的一世之雄“而今安在哉”,那么一己之荣辱穷达复何足悲叹!于是“沧海之一粟”“吾生之须臾”又有何哀?长江之无穷又有何羡?万物皆殊途而同归,“变与不变”“尽与不尽”只不过观察的角度不同罢了。那么汲汲于一时功名,念念于人生短促都不免过于迂腐了,何不共适于清风明月呢?

自己做语文老师有十几年了,每每教授《赤壁赋》总有点近文情更怯的感觉,上此文之前,总想搜肠刮肚的阐述多点赋文里的深层次东西,让学生领悟的多些。可是真的教习此文时又不忍随意附会,怕自己一面之辞,误导了学生,从而是学生对如此千古绝唱的佳作会错了意。于是总是一半遗憾,一半歉意的教授此文的文法知识和艺术特色,而很少,甚至不去涉及文章的深层内涵。至于教学参考资料里面关于此文的评析,也都不敢苟同,总觉得那些俗成的评价还是表层的东西。

突然就想起了林语堂先生在其《苏轼传》中说道:苏轼是一个天生的乐观派。是呀,豁达洒脱如此,也只剩敬佩之分了。

《西清诗话》中记载王安石对苏轼评价说:“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是的,如果我们仅从这些中学语文课本上选文来走进苏轼,他确实是个后人难望其项背的奇才,可能只有发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叹。

还好,因为苏轼在贬到惠州时所作的的《定风波》中写道:“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中“此心安处是吾乡”一句,才知道自己真正的喜欢上苏轼的原因。喜欢他不是因为他的文才,不是因为他的政绩,而是因为喜欢他的随遇而安。

自古以来士大夫就害怕贬谪岭南,苏轼却能坦然面对,把岭南当作自己家乡。来到了惠州之后,他说: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惠州似乎成了他的乐土,一切苦乐祸福,无足留滞,豁然冰释。

其实,如果你真的读完《宋史?苏轼传》,特别他被贬以后的生活状况,你会突然发现,这个伟人并不绝尘与苍生至上,一辈子的浮浮沉沉,给了苏轼接触各层人物的机会。苏是自云: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纵观苏轼写的诗词文章,不难发现在苏轼一生中身边总少不了朋友的陪伴,我觉得正是这些陪伴造就了一个豁达的苏轼,所以他才觉得“此心安处是吾乡”

今天,翻读苏轼与其有人的交往的逸闻趣事,他就像你的邻家大爷,一生颠沛流离、阅尽人世艰辛,最后把这些都化成幽默风趣的笑谈,茶余饭后倚于树根墙角向你娓娓道来,仿佛在讲着别人的故事。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了解多了你会发现苏轼这样一个本该让人遥遥仰望的人物,却是那么亲切、那么活泼,似乎今天还活在我们的生活中,作为我们的朋友和邻居,与我们谈笑聊天,我们身边,处处还见他留给我们的影响,时时还在用着他留给我们的财富。这就是苏轼的境界,这也才是苏轼留给我们的真正价值。

有人说:苏东坡,一个天纵的奇才,一个永恒的灵魂,一个上天对这个伟大民族的珍贵礼物。作为一个天纵的奇才,我们当然该发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叹;可是作为一个永恒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f34de58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cc.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