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与人文精神的培育

2022-07-23 08:20:49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学校德育与人文精神的培育》,欢迎阅读!
德育,培育,人文,精神,学校


学校德育与人文精神的培育

【摘要】:青少年作为我们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在新时期新形势下要加强学校德育,提高素质,培育人文精神,弘扬民族精神。学校教育作为青少年教育重要环节和基础地位,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培育了人文精神。借鉴古今中外名家经典,创造人文精神的校园氛围,发挥学校德育的独特影响力,为青少年的成长发挥应有之义。



【关键词】人文精神;学校德育;培育

学校德育是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的主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它曾经在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业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方面,帮助广大青少年学生形成政治上积极进取,学习上刻苦勤奋,生活上丰富多彩的主流精神风貌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也应看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今天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外部环境和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是来自国际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包括西方敌对势力,重金扶植东突藏独台独分子对我国进行各种分裂活动,利用国际经济文化科技方面的优势,通过输出书刊、影视节目、电脑软件等精神产品,宣扬所谓的人权民主,宣扬资本主义价值观。另一方面,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享受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和各种社会丑恶现象,都必然从多层次、多角度影响青少年学生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形成。



一个时期以来,某些地区或学校,德育确实也被忽视了,或因目标不明确,要求不落实,或因教育的内容过于刻板和滞后,教育的方法、手段不适合当代青少年、或因育人环境和舆论氛围起了负面导向作用等等,造成了一部分青少年学生心理脆弱,理想淡漠,思想混乱,国家和民族认同感不强,少数青少年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显然,学校德育正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环境和新的挑战。

教育前辈吕型伟先生在”21世纪中国教育论坛上谈到:人文精神的内涵包括爱国情结、文化品味、心理素质、价值观、人生观等,是综合的、全方位的、很具体的;同时也是一种无所不能的潜移默化的力量。他把人文精神和德育比作沃土和庄稼的关系,土壤不好是种不出好庄稼的。即是说可以从提升人们的人文精神,促进学校德育的开展,应对新的挑战。



这里说的人文精神,是指一切健康的,具有积极意义的中西方优秀文化遗产。包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观念,以及贯穿于整个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科学和民主的精神。培育人文精神,可以培养青少年学生与人为善的品质,求真务实的精神,爱国报国的情怀,自主自强的能力。可以指导青




少年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说到底就是帮助青少年学生学会做人,懂得何以为人为何而生。这同学校德育目标是完全一致的。而且可以说中西方优秀文化遗产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是开展学校德育的根基,是取之不尽的源泉。



培育青少年学生的人文精神,尤其需要提高教育者的素质。教育者包括学校领导、教师和家长。他们是学校德育的设计者和实践者,其素质的优劣,直接决定着德育的效果。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而正人何?(摘自《论语.子路》)孔子在这里强调了以身作则,正己正人身教的重要性,说的正是教育者的素质。每一个教育者都应当是一位道德家,能身体力行地实践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如果教育者的素质不高,即使有好教育方案也难以得到实施。特别在市场经济这个大背景下,爱岗敬业本身就人文精神的最好体现,也是人文素质的重要内涵。教育者要戒除浮躁心理,乐教,注重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不仅要以自己的形象为学生树立榜样,而且要善于挖掘教育资源,营造有利于培育人文精神的环境,使学生的人生观,值观和道德取向受到感染,获得升华。



目前,学校德育工作者主流是热爱教育事业,具有一定的道德水准的。但仍有部分人只是忙于日常事务,工作在低水平上徘徊,没有理论与方法上的创新。学校德育观念滞后,效率不高,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因此,一定要提高教育者的素质。



培育青少年学生的人文精神,需要开辟多渠道的实施途径。课堂教学是目前学校的主要教学活动,按工具性科目、人文科目、自然科目、体艺科目等的单科教学是多数学校的教学模式。培育青少年学生的人文精神,应当从学科教学与人教育有机融合的思路出发,挖掘学科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素材,发挥其在学科学过程中的育人功能,使文化教育和道德水准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中学语文教材选用的古代文学名篇巨作,都是得天独厚的物质媒介。这些作品之所以历经千百年依然熠熠生辉,除了给人以知识,方法,技巧和其超凡的艺术魅力之外,还在于作品本身折射出强烈的伦理道德教育之光,闪烁着耀人眼目的人格美。如:《国殇》中屈原的爱国激情;《陈情表》中李密的孝悌深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岳阳楼记》中杜甫和范仲淹忧天下的仁者之德;《归园田居》中陶渊明的乐观和豁达与魏晋之风……都是作者崇高道德品质的写照,同时也烛照出作者巨大的人格力量。善于挖掘这一切人文内涵,青少年学生就会得到道德品质的熏染和情操的陶冶。



自然科学中,诸多古今中外科学家的人生轨迹,也都向人们展现着他们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怀,求真务实的严谨作风,追求真理、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科学精神、以及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人格魅力。如:被誉为世界史中亦属罕见的我国东汉科学文学家张衡;世界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首创太阳中心说的波兰天文学家尼古拉.哥白尼;敢于破旧立新的伽利略;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牛顿;蒸汽机之父的瓦特;首创进化论的达尔文;并非天才的爱因斯坦,……在自然科目学科教学中,融入伟人们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丝不苟的科学态度,重视实践的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培养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和科学精神,在提高科学素养的同时得到启迪和熏陶。



培育青少年学生的人文精神,需要营造处处都传递人文信息的校园文化境。校园文化环境是学校德育和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是学校独特的文化围和生活方式。没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环境,学校德育就缺少了重要的基础,人文精神的培育就会显得苍白无力。我们可以用文字图片或雕塑、或绿草、或小径来装点校园,让每一个角落都充满文化的气息,让每一面墙都能传递人类的文明,先贤的美德,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我们可以精选旋律优美的中外名曲,作为课间休息的背景音乐,以营造轻松、活泼、健康的校园氛围,……使每一个置身于这种充满文化气息环境中的师生,感受到人间的真情,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人文精神得到升华。



当然,关于人文精神,人文教育,至今仍然是理论界很有争议的课题。但是世界各国在当代教育改革中都十分重视人文取向,又是不争的事实。在美国,小学人文学科在不断加强,不少大学把音乐美术等人文学科作为必考科目;日本,教育改革一开始就强调道德教育提出用优秀的文化遗产来教育面向国际社会的日本人;在已经完成了工业化的新加坡,从1982年开始,由课程改革而发展到全社会推广儒家伦理运动其宗旨就是解决西方价值观和风尚的入侵所带来的社会问题,防止东方优良传统和价值的失落,弘扬华夏民族的美德。……能代表这一国际潮流的是从学会生存学会关心的转变。即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把学会关心确定为本次会议的主题。报告指出,由于日益加强的国际合作的经济拉力和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的生态问题使得人类当前和未来所面临的挑战,远远超出了个人的范围,具有全人类,全球性质。因此,要教育青少年一代从关心自我的圈子里跳出来,培养面对挑战的责任感、意志、信心和能力,并且在提交的最后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中指出:人类不能没有道德精神和精神价值的渴望和追求,因此教育的使命就是根据各国的传统和信念,在充分考虑文化多元的情况下提高每个人的思想境界,以获得普遍的价值,并q在某种程度上超越自己。



总之,要把学校德育同培育青少年人文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培育人文神的过程中,实现学校德育的目标。并且将人文精神的内涵扩展为中西方优秀文化遗产,涵盖优秀道德传统,科学精神和民主意识。期望如吕型伟先生比喻的那样,能营造一片人文精神的肥沃土壤,让学校德育茁壮成长、开花、结果。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f10761c13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39.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