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东字解析》,欢迎阅读!
“东”的繁体字为“东”。“东”字早见于甲骨文:“”、“”等。“东”在甲骨文中就有表示东方的意思。因此有的学者解释为“日高未出树之顶梢”,其意思是说,“东”字是由“木”(即树)加上“日”组成的会意字。树中间是一轮红日,这轮红日挂在树枝上,即树中间,因而是早晨的太阳。太阳升起的方向,当然是东方,因此“东”指“东方”的意思。
《说文解字•东部》:“东,动也。从木。官溥说:‘从日,在木中。’”许慎认为,当太阳顺着树木往上升起时,表现出的是一种动势,因而将“东”释为“动”,所以这也是日出的方向,即东方。“东”字表示方向早见于甲骨文中。如“帝于东”,其意思是向东方土神举行祭。
中国古代的席次习俗是,主人的座位总是向东,而宾客之位总是向西。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中说:“凡宾主之席,主东而宾西,亦所以尊宾也。”其意思是:凡是席间座位安排,是主人坐在西边,而面向东边,宾客是坐在东边而面向西边,这样表示对宾客的尊重。这也符合《日知录》中“古人之坐,东向(方)为尊”的说法。由于主人常面向东边坐,因而“东”又引申出主人的意思。(亦说主人位在东边,宾客位在西边,因而“东”代指“主人”。)
对于“东”还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学者根据“东”的甲骨文分析,认为东方不是“东”的本义,“东”的字形本来像两头扎起的装东西的布袋,在布袋中央穿过一根棍子。古人搬运东西时,如果找不到合适的袋子,可以铺下一大张布或兽皮,在中间放根棍子,两端用绳子系住,便可做出有相当容量的速成袋子。因而称“东”为古“橐”字,然后借为表方向的“东”。
与“东”相关的还有“杳”(yǎo)和“杲”(gǎo)。《说文解字•木部》:“杲,明也。从日,在木上。”段玉裁注:“日在木上,呆也。”这就是说,“杲”的本义是太阳已经升到树梢上,驱散了黑暗,给大地带来了光明。所以“杲”的本义是“日出明亮”的意思。如《诗•卫风•伯兮》:“其雨其雨,杲杲出日。”其意思是:刚才还在下雨呀!下雨呀!可现在,转眼间光芒四射的太阳从云间出来了。由此“杲”引申出“明亮”的意思。
《说文解字•木部》:“杳,冥也。从日在木下。”段玉裁注:“莫(暮)为日且明,杳则全冥矣。由莫(暮)而行地下,而至于扶桑之下也。”可知“杳”为会意字,其意思是夕阳落到树下去了,夜幕已经降临,大地一片黑暗。因此“杳”的本义为“幽暗”。如《楚辞•涉江》:“深林杳以冥冥兮,援狄之所居。”其意思是茂密的森林深远昏暗,是猿猴居住的地方。由“杳”的“幽暗”、“黑暗”引申出什么也看不见,如“杳无音信”。
古时传说日出扶桑。扶桑是传说中的一棵大树,在东方。因而有的学者认为“东”、“杲”、“杳”三字是根据这一传说所造。太阳升到扶桑之颠时为“杲”,太阳落到扶桑之下为“杳”,当太阳升起到扶桑之中时就是“东”。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efcfdd9a8114431b80dd8b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