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读《教育的两个名字》有感》,欢迎阅读!
读《教育的两个名字》有感
今天,我再次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文章《教育的两个名字》。于老师是我仰慕已久的老师,看完他的文章,我情不自禁地为他的教育喝彩,更为他的教育感动。于老师在文中说,教育的两个名字是激励和影响,这话一点也没错。就我自己来说,上学时学过的好多知识我已经记不得了,但老师对我的激励和影响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记得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学期末音乐老师进行测试。说是测试,其实就是让你唱个歌进行打分。我记得自己得了90分,这个分数,在班里几乎算是最低的了。记得有一位女同学问音乐老师:“老师,她唱的挺好的,为什么才得90分呢?”老师回答说:“她唱起来一顿一顿的。”我当时并不明白老师的意思,就是现在也没有搞清楚,但却强烈地感受到自己不会唱歌,所以从那以后,我再也不开口唱歌了。如果不是初中一年级的那一次班会,也许我这一辈子都不会在别人面前唱歌了。记得那次班会上,班主任老师让我们每个人展示一下自己的才能,但没有一个人愿意上台。老师点到了我的名字,在同学们一阵又一阵鼓励的掌声中,我无奈地走上了讲台。我腼腆地站在那里,丝毫也不敢抬头中,在一阵又一阵的紧张和不安中,终于唱完了那首《小螺号》,这时,讲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班会结束,一个女同学对我说:“你可真能谦虚,唱得那么好,居然不愿意上去唱。”她哪里知道我的内心呢?不过从那以后,我又开始在同学面前唱歌了。上师范的时候,我还被音乐老师选入学校的合唱队。
留在我内心深处最深刻的,是我六年级的一位老师。他姓张,教我们数学。记得在一次数学课上,他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一个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它的表面积是否会发生改变?”(我记得好像是这样一个问题)我第一个举起了手,虽然那时还有些犹豫。张老师叫起了我,一开始我的声音有点小,我一边回答着问题,一边观察着老师的反应。我发现,张老师背着手,脸上带着微笑,一边向前走,一边不停地点着头。我一下子找到了自信,声音立刻变得响亮起来。我想,任何一个学生,在那时都能读懂老师的微笑和点头。那种肯定,那种鼓励,那种赏识,还需要再说什么吗?我已经记不清楚自己是怎么回答的,但老师的点头和微笑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正是在他的激励和影响下,我从一个村小考上了镇里的重点中学,后来又考上了师范。我将永远记得我的恩师,一个如父亲般的老师。正如张校长在她的博文《最好的奖励方式》中所说,这种社会性奖励对孩子来说,更加意味深长。
教育,因为有了激励和影响而更加生动和深刻。
用辩证思维走好预设与生成的反思
莲花县路口中小学:胡灿明
教学关系的平衡点并不简单地固定在两极的“中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情境、不同的教学对象,都可能造成平衡点的“平移”,但不管如何摆动,它应该能平衡教学关系双方的相对引力。
用辩证思维走好课改“平衡木”
如何推进新课程改革走向深入是许多教育科研者和一线教师所关心的重要问题,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行知书系”中的《课堂焦点:新课程教学九辩》、《课堂点睛:教师流行语透视》等图书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这些图书从微观入手,抓住教学中的种种关键要素,用辩证的思维透视问题,揭示出了教师深入课程改革和进行教学研究的可能之路。为此,记者采访了《课堂焦点:新课程教学九辩》、《课堂点睛:教师流行语透视》的作者、特级教师严育洪。他的研究带给我们“移步换景”的喜悦,新课程改革是横在我们教师面前要渡过的河流,我们要有“谁谓河广,一苇杭之”的勇气,但问题的关键就是每个教师要寻找自己的渡河“芦苇”。
刺破新课程改革中的“泡沫” 记者: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了,您对新课程改革的判断是什么,新课程改革在日趋成熟之中又潜伏着怎样的危机呢?对一线教师而言,可能的出路在哪里?
严育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从“走近新课程”到“走进新课程”,教师走了将近六年的时间。在这一“长征”途中,少数教师由于对新课程的不信任或由于对新课程的不适应,而采取了一种无奈的“保守”态度;另一种状态是,许多教师因“激情新课程”而不同程度地患上了新课程“发烧症”,这同样令人担忧:一是痴迷“形象工程”,追求教学形式的多样、教学方式的新颖、教学气氛的热烈、教学流程的流畅、教学媒体的先进等过程的完美,导致教学的“泡沫”;二是出现“高原反应”,追求教学目标高、内容密度高、评判标准高、练习层次高、学生要求高等结果的圆满,导致教学的“超载”。此时,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又使这些教师患上“头疼病”,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如今,教师已经开始意识到这种“用力过度”只会“拖累”甚至“拖垮”新课程的“健康”,教师不得不反思。反思,一种“静悄悄的革命”,不该是蜻蜓点水的应景,而应是入木三分的深情。而要达到这一步,就需要一个能让人高瞻远瞩的“平面”,就需要一个能让人深思熟虑的“空间”。我想,用辩证法的眼光和辩证法的思想来考察新课程各种教学关系和处理新课程诸多两难问题,不失为一种“高明”的策略。 记者:也就是说,您认为辩证思维是处理新课程中的种种问题和困境的有效思维武器,那用辩证的思维来把握教学关系应当如何运用到实践中去呢? 严育洪:唯物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规律”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对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ee179e7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d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