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读《道德经》有感

2022-08-15 14:01:1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读《道德经》有感》,欢迎阅读!
道德经,古事,寸心,得失,有感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读《道德经》有感

杨佳宁

【期刊名称】语文天地(高中版)》 【年(),期】2017(000)005 【总页数】2(P61-62) 【作 者】杨佳宁

【作者单位】吉林省松原市实验高级中学(138000) 【正文语种】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出自于《道德经》。《道德经》又称《老子》,是距今二千五百多年的旷世著作。对于这部作品,从古至今,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研究之人颇多,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观点各有不同。单就其政治主张上的观点,有的人认为他主张保守,有的人认为他推崇愚民和统治权术,还有人认为他是为道修身,无私不欲。

从不同的视角探究《道德经》,自然会有不同的观点,有不同的结论。这些观点和结论,从不同的角度也或多或少地反映了一些《道德经》的思想。但统观这部深髓精炼的著作,我认为《道德经》主张的是“以人为本,无为至上;不偏不移,平等相待;慎终如始,永不懈怠;包容创新,宽容失败;人无弃人,物无弃物”的执政理论

首先,从老子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老子生活在公元前两千五百多年的春秋时期,当时的社会诸侯争霸,硝烟弥漫,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社会贫富分化严重,统治者腐败,鱼肉百姓,社会急待变革。老子作为当时隐退在野之代表,在这样的


历史背景下,写作《道德经》,既心怀救世之情,拥有安民之志,又不与当权者共事,可见老子著《道德经》倡导无为,以柔克刚,既是对社会黑暗的呐喊,又是对当时政局改革的洞察与指点。既然不与当权者共事,又怎会著麻醉人民、成为统治者专制权术的理论纲领呢?

其次,从《道德经》的主题思想上深入探究,“道”是其政治思想的根基,“德”是统治者的施政原则,“无为而治”则应是执政的方法。《道德经》第一章便阐明“道,可道,非常道”,从哲学的角度论述了世间万物的辩证关系,政权也是一样,即执政者的地位不是永远不变的,执政的时间也会有长有短。《道德经》第七十二章的“民不畏威,则大威至”就表现出执政地位是不稳定的,它的决定力量在于人民大众。这充分体现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民本思想”,与执政者幻想统治千秋万代是相悖的。而“德”是老子在“道”的基础上,对治国理政提出的理论方法,“以德治国”与儒家“为政以德”不谋而合。“无为而治”则是执政理国的方法,《道德经》第五十七章言:“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正说明老子用“道”的理论作为基础,要求执政者以德治国,以无为为手段。老子的“无为”不是要求民众无为,而是要求统治者无为而治。

再次,《道德经》中的一些章节,若单从字面意思理解,很多人都会曲解其内在的含义,但如果整篇联系起来或仔细挖掘更深层次的意义,则会得出准确精深的结论。 比如我们开篇提到的“天地不仁”出自《道德经》第五章,很多人容易理解为天地与圣人都不存在仁爱之心,把万物、百姓都看作祭祀用的草扎的狗。但如若仔细推敲,刍狗,即草扎成的狗,庄子《天运》中有云:“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齐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意思就是说,在祭祀前,人们都要仔细地装饰草扎的狗,而祭祀后却把它扔在地上,任人踩踏,甚至取回家当作做饭的柴火。这样再运用“道”的理论,便可以译为:


天地并无仁恩,万物都和刍狗一样对待,因而无偏;圣人也应学习“天地不仁”之精神,无为而治,不失偏颇,让百姓自由生存发展。故此才能充分展现老子无为的思想。

还有《道德经》第三章中云:“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有人说这句话是提倡圣人之治,要使人们填饱肚皮,头脑简单,骨骼强壮,思想懦弱,使人民永远没有知识,没有欲望,使聪明人不敢有所主张。按照“无为而治”的观点,则没有什么是不能治理的。如果老子真的是这种意图,把这种思想社会蓝图勾画在一个民众低能低智的基础上,我想,《道德经》这部著作定不会历久弥新,万代闻名。所以,这句话实际上是说,圣人治理天下,要让人民物质充足,身体强壮,精神纯正怡淡,心志上不追逐名利。这就如同陶潜的世外桃园一般,“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人们争名夺利,大多数是为了过上更富足的生活,而如今物质上丰盈,身体强健,自然风清则气正,就没有太多贪婪的欲望。 《道德经》第六十五章又有:“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也。”老子的“愚之”并不是我们今日之“愚”,王弼注《道德经》:“明,为多见巧诈蔽其朴也。愚,谓无知守真顺其自然也。”高延第认为:“愚之,谓返朴还淳,革去浇漓之习,即为天下浑其心之义,与秦人燔诗书,愚黔首不同。”所以,老子的“愚之”,实为去除奸佞,社会风清气正,提倡诚朴纯真的本性。

经典给人以启迪,经典令人豁达。《道德经》作为二千五百多年前的一部著作,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虽然也有时代和思想上的局限,但是却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直接体现了“道”之精华。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其积极的意义仍然在传统与现代文化的交融中熠熠生辉。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eb4b7caf4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cb.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