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读后感】读《孟子》孟子的人生观_182283》,欢迎阅读!
读《孟子》——孟子的人生观
读完《孟子》,从教育思想和民本思想,两个方面阐释孟子的世界观。 孟子同孔子一样,善于启发思维,善于使用问答法达到他预期的结果。他的善于用比喻的方法,使学生容易明白他所讲的道理。他要求学生主动积极,开动脑筋,不急于代替学生作结论。他有一句名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他要求学生有存疑精神。这是对孔子的“多闻阙疑”、"多见阙殆"的思想的发展。有疑才有思,疑,证是启发思维的起点。他还说:“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弃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意思是说,高明的工匠不因为拙劣工人改变或废弃规矩,高明的弓手弃也不因为拙劣射手变更拉开弓的标准。君子教导别人正如射手张满了弓,却不发箭,作出跃跃试的姿势,以启发和诱导学生,激发学生有进无退的学习积极性。
孟子重视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他继承了孔子“循循然善诱人”的思想,所谓“循循然”意味着孔子善于按照次序、一步一步地进行诱导。孟子认为学习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一方面应自强不息,不可松懈或间断;一方面也不应流于急躁或邋。他说:“其迸锐者,其退速,”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他还把进学的次第比作流水,“不盈科不行,”流水遇到坎坷时,必须等水盈满后才能继续往前进行,“盈科而后进,”日夜不停地流到海里去。“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所谓“成章”竟引申为事物达到一定阶段或具有一定规模,则可日成章。孟子的意思是,君子的有志于道,没有一定的成就,也就不能通达。不能说等取巧,不能急躁冒进,没有一个二个地循序渐进的累进,不可能发展达到伟大的成就。所谓“源泉混混,不舍心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于四海,”就是这个意思。孟子认为学习既要不间断地努力,但又不能拔苗助长。
正因为孟子头脑中有着极强烈的民本思想,因而他对君权产生的原因及其存在的意义有自己独特的认识。首先,他引《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越厥志?”(《孟子·梁惠王下》)孟子引《书》上的这段话,意在说明君主是上天造降的一个工具,是用来帮助上天治理百姓、教化人民的;在天面前,包括君主在内人人平等,谁也不能恣意妄为。
如果战争对人民有利,可以救民于水火之中,便可以“诛其君而吊其民”(《孟子·梁惠王下》)。他认为武王伐纣不过是“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正是这句话,让明太祖朱元璋大为恼火,“这老儿要是活到今天,朕非杀了他不可”,还撤去了孟子在孔庙配享的资格,将之赶出孔庙,并下诏谁敢谏说以大不敬论。让君王恼怒,说明这种说法对君王统治不利,而这样则正好反映了人民的呼声,代表了人民的利益:如果君王在位,不行仁政,不为百姓谋利益,而只是一味残暴,视民为尘芥粪土,那么人民发起战争推翻这残暴的君王,只不过是诛杀了一个“独夫”而已,因此时他已不配称为“君”了。
总之,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孟子的民本思想,体现在他对君权的产生及维护的认识上,体现在他对君民关系的认识上,体现在他对战争应否发动及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的认识上。可以说,孟子的言论无处不体现着对百姓的关注,时刻想着民意的不可忽视。重视人民的地位和作用,百姓比国君更为高贵,一切由人民说了算,是孟子民本思想的最为集中的体现,是辟地开天的思想创新。所以说,孟子的民本思想在古今思想史上是一个里程碑!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ea21479aa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c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