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复习重点

2022-12-05 07:21:1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复习重点》,欢迎阅读!
社会学,复习,西方,重点,理论
的系统,具有不同的多样性的系统需要的思想。马林诺夫斯

基特别强调文化制度因素。 (二)模式变项P173

1.模式变项是用来说明行动

1.社会静力学:旨在揭示人类者的行为取向特征,又称一定社会的基本秩序。它从社会情景下人们的角色选择的类横断面,静态的考察人类社会型,用对立的“二分法”表示: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和维感情中立性—情感性,自我护人类社会的共存和秩序的向—集体取向,普遍主义—特原则。 殊主义,成就性—先赋性,专2.社会动力学:纵观人类理性一性—分散性。 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先后必要2.模式变项首先说明不同的阶段,所叙述的是这一基本秩社会关系或角色特征,还可以序在达到实证主义这一最终说明各种社会制度、群体与组阶段之前所经过的曲折历程。 织之间的相似和差异,可以用3.社会事实:一切行为方式,来说明一个社会的发展阶段。 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3.模式变项的不同组合级反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映不同的社会关系,也反映不约束的,或者说是普遍存在于同的社会结构。 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三)AGIL功能分析模型 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1. AGIL强调系统的“必要条现如何,都叫社会事实。 件”。 4.集体意识:社会成员平均共行动系统的四个子系统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 P176 :行为有机体系统——5.社会互动形式:个人之间交往的方适应功能(Adaptation) 人格式,正是在这种交往方式中,交往构系统——目标获取功能(Goal 成为社会现实。 Attainment)社会系统——整6.主观文化(个体文化):行合功能(Integration文化为者产生、吸收和控制各种客系统——模式维持功能文化因素的能力与倾向,使(Latency) 已经内化了的各种文化因素(四)社会学中层理论P182 在行为者那里的综合体现。 1.中层理论特点:①它主要用7.客观文化:指人们在历史于指导经验研究;②中层理论程中制造和生产的各种文化只涉及有限的社会现象,但比因素。 单纯的经验概括更高一层,如8.社会行动:韦伯认为是指具群体理论社会流动理论、角有主观意义的且涉及他人的色冲突理论都属中层理论;③行动,即是一种包含社会关系中层理论可以融入到所谓的的行动。 社会理论系统中,通过有限9. 社会化:指在一种社会的中层理论可以发展出普遍系中,社会行动的侨界建立在性的理论体系;④中层理论以理性为动机的利益的平衡分了微观社会学问题和宏观或者同样动机上的利益的结社会学问题;⑤中层理论是经合之上。 理论研究工作的直接延续;二.功能主义P164 ⑥中层理论可以指明未知的

功能主义理论社会方面,或需进一步研究的方有机体作类比,认为社会是相面。 互依存的各部分构成的整体3.根据默顿的中层理论观点,系统,各部分都在系统中承担社会理论第一步就是先要一定的作用或功能 建立具体化的理论,接下来才(一)理论来源 可以建立综合性的概念体系。 1.古典社会学家的功能论思(五)功能分析范式P184 1.范式:指一套严格的分析的 4)涂尔干对功能主义理研究程序。范式的作用主要是论发展影响最为突出,他强调明确清楚的假设、概念以及命了功能分析方法,把它同因果题,提供简练、准确的规范联系作了区别。他认为,解释语言。 社会事实时,必须区分社会2.默顿指出以往功能主义的实产生的原因和社会事实所三个错误假定:第一是社会发挥的功能。 “功能一体性”假定,第二是2.社会人类学与功能分析传“普遍功能主义”假定,第三 是“不可或缺性”假定。 1)拉德克利夫-布朗把社3.默顿功能范式:指出功能分会过程、社会结构和功能三个析的步骤:①首先要明确所研概念看作解释人类社会系统究的社会文化事项,②然后社会行为的基本范畴,提出分析这些事项存在于其中的应该用“存在的必要条件”取结构关系,③最后说明事项所代“需要”概念。 履行的功能。由此默顿总结 2)马林诺夫斯基他对现调了两点:一是要求明确区分代功能主义的影响包括:一是显在功能和潜在功能,二是功系统层次思想,二是不同层次能与结构密切相关。“结构影响功能,功能影响结构”。 4.十一个澄清的问题1.功能归属事项2.主观意向概念3.客观结果概念4.功能指向单位的概念5.功能需要的概念6.功能实现的机制概念7.能选择的概念8.结构脉络的概念9.动态与变迁的概念10.功能分析的效度问题11.功能分析的意识形态蕴涵问题。 (六)结构分析范式P186 1.他在结构分析的基本出发点,是强调社会结构或制度个人行为的影响。

2. 默顿结构分析范式,即结构分析的14条规定:1.社会结构

三.社会冲突论

(一)以权威关系为基础的阶级冲突理论P201

1.社会冲突的根源。其根源是特定的社会结构,这种特定的社会结构就是阶级结构,这种阶级结构是根据统治与服从之间的权威关系来划分的。现社会围绕“权力”“权威”而形成了两个阶级:一方是占有很多权力和权威的阶级,一方是被迫服从权力和权威的阶级。(权力:不顾反对而把某人意志强加于他人的能力。权威:期待他人屈从的合法化权力。)

2.社会冲突的形成。 “准群体”是没有阶级意识的集合体,而不是组织起来的团体。显群体是组织起来的,具有明确利益要求和奋斗目标的群体,如党派,工会等。 3.“准群体”转化为“显群体”的条件:(1)具备基本的技术保证,包括领导者、物质设置、纲领和意识形态;(2政治上必须有一定的政治由,法律上必须允许结社联盟;(3准群体内部之间有沟通的可能程序与正式程序)。 3.达伦多夫认为一旦社会突形成了,只能通过制度化来调解冲突。

4社会冲突的程度:

1)影响社会冲突强度因素:①社团的重叠程度②权威关系与其他报酬分配的相关度;③社会流动性程度。

2影响社会冲突烈度因素:社会经济剥夺情况; 冲突的调节:即冲突的控制方式。 5.达伦多夫认为,社会冲突的结果引起社会结构的变迁,特别是权威结构的变迁。

三种变迁类型革命变迁:所有统治人员的更换;改革变迁部分统治人员的更换;最低层次的变迁:把被统治阶级的利益结合到统治阶级的政策中 6.度量社会变迁的尺度:

根本性:社会变迁的程度,关联阶级斗争的强度

突发性:社会变迁的速度,关联阶级斗争的烈度

(三)社会冲突的类型分析P210

1.现实性冲突与非现实性冲突: 现实性冲突: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作为手段的冲突,冲突不是目的,而是达到目的的手段。 非现实性冲突:至少冲突中一方为“释放紧张状态的需要”而发起的冲突,冲突本身就是目的,没有任何结果可言。 注:两种冲突的区别不是纯粹的,两种性质的冲突往往是交叉着、混合着。

2.紧密关系中的冲突:在初级关系中,冲突不易爆发,但是并不等于没有矛盾,如果不注意地对感情的释放,让敌对情绪积累起来,一旦冲突爆发,就可能非常激烈,当参与者之间的紧密关系是一种片面的关系时,冲突并不一定带有攻击性和敌对性。

3.内群冲突与外群冲突:内群冲突:发生在群体内部的冲突;外群冲突:发生在群体之间的冲突

4.意识形态下的冲突:实际上是指作为集体的代表参与的、以集体的目标为动机的那些冲突,科塞认为,以集体的目标为动机的冲突要比以个人目标为动机的冲突“更激进、更冷酷无情”。

(四)社会冲突的功能P213 1.群体内冲突的功能:冲突不涉及(涉及)群体基本的、核心的价值观念是积极(消极)功能。

2.外群体冲突的功能:对群体内部状态的影响:外群体冲突有利于群体内部的整合。但缺乏内部团结的群体面临外部冲突可能会瓦解。

社会融合及扩展的影响:外群体冲突可以把其他方面毫无联系或对立的个人 或群体相互联系起来,并把他们带入一公共的活动领域。

3.安全阀制度:是一种社会全机制,在不毁坏结构的前提下,使敌对的情绪得以释放出来以维护社会整合的制度 4.社会冲突与社会变迁:说明现实性冲突是社会变迁的促进因素,现实性冲突所造成的社会变迁对社会系统是有益的,科塞甚至认为暴力冲突对社会变迁也有积极功能。 四.社会交换理论P216

(一)霍曼斯德行为主义交换论基本命题P224

1.成功命题:如果一个人曾经成功地获得一种报酬或避免一种惩罚,他就倾向于重复这种行动。

2.刺激命题:如果现在产生刺激的行动情景与曾经取得成功的行动情景相似,就会重复以往行动。他强调一个人在若干行动中,总是选择曾给他带来报酬的行动。


3.价值命题:强调以个人在若干能带来报酬或逃避惩罚的行动结果中,总是选择价值最大的行动。

4.剥夺—满足命题:如果一个人在近期内获得某类报酬的次数越多,获得此类报酬的时间间隔越短,该报酬对他来说,价值就会下降,从中获得的满足感也不会高。即剥夺越小,价值越小,满足感越小;剥夺越大,价值越大,满足感越大。

5.攻击—赞同命题:是关于人类行动中的情感因素。积极的情感会导致赞同性行动,消极情感会导致攻击性行动。 6.理性命题:既是对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的概括,又是对他们的限定。人是一个会合理盘算的功利主义者,在行动前除了要考虑行动结果的价值,还要考虑有没有可能得到。如果报酬的价值很高,但可能性很小,那么行动者采取这一行动的可能性不会大。即行动=价值(可能性) 7.成功命题是其理论的最基本的公理,他指出人们的行动总是追求报酬、逃避惩罚;刺激命题指出行动受到经验情境的制约;价值命题指出人在进行行动选择时是由价值判断参与的;剥夺—满足命题限定了价值的时效性;攻击—赞同命题揭示了人类行动的感情色彩,行动受自我公正感的支配;理性命题在指出行动价值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行动的可能性问题。

(三)布劳的理论特征P236 1.理论特征(与霍曼斯的区别):反对霍曼斯的心理还原立场; 通过分析支配着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社会过程来帮助人们了解社会结构,力图揭示社会结构中的内在矛盾、对抗和重组过程,从而把社会变迁的分析引入社会交换理论 2.布劳虽然看到了社会生活中利益冲突和不公平的存在,但它不可能发现产生他们的真正原因和消除他们的有效途径。

3.布劳把权力和压迫看作是社会的现象,他超越了传统的静态功能理论的局限性;布劳的分析不仅仅是微观的,也不仅仅是宏观的,他既关心微观社会,也关心宏观的社会他力图证明怎样才能把某些基本的原则基应用于微观,也应用于宏观。

五.符号互动论P245

1.符号互动论强调人类行动充满了解释和意义,布鲁默认为在符号互动中,人们彼此理解姿势,并在理解过程所获得的意义的基础上行动,即:刺激—解释—反应。

2.符号互动论的三大基本前提:①个人对事物所采取的行动,是以他对事物赋予的意义为基础的:布鲁默认为人类在理解有意义的行动中最关键的因素是意识,同一事物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义。②这些意义产生于互动过程之中:意义是被创造出来的而非实物所固有的,它是不固定的东西。③这些意义不是固定的,而是通过自我解释过程得到修正。 (二)社会研究方法论原则P256

1.理论建构的方法:(布鲁默理论建构方法是非实证的)对于经验世界的认识,只有通过第一手观察和参加一个群体才能获得。

2.敏感性概念:提供了从何处能发现某类现象的线索和暗示。

3.归纳法:一般性命题是从观察具体的互动情境中抽象来的。

4.调查方法:探索和检验两种方法。

5.定性分析:符号互动社会家在研究活动中主要采用定性而非定量分析方法,他们从社会现象或社会事实的质的方面进行分析,探索和检验都是纯粹的定性分析。

(四)戈夫曼的拟戏剧理论P259

1.戏剧分析:运用剧场语言来描述了自我在日常生活中的表演。成功的进行上演的程序和由此形成的对情境的全面定义。 2.戏剧分析

1)前台:表演的区域称前台。包括:布景、个人门面。 2)戈夫曼认为,社会学家要观察人是如何从后台转变到前台的;戈夫曼强调剧组与社会结构或社会组织无关,而与维持相关的情境定义的互动有关。 3.印象管理

1)“印象管理”即是如何在他人心中塑造一个自己所希望的印象的过程。

2)理想化表演:掩饰那些社会公认的价值、规范与标准不一致的行动,而表现出与社会公认的价值、规范与标准一致的行动。所有社会事件与社会行动都有理想化形象的成分。

3)神秘化表演:借助自己与观众之间制造社会距离”演员可以在观众中造成一个令人敬畏的印象,还可以避免观众对演出提出质疑。神秘化是局限于高阶层和高地位者群体。

4)补救表演:对表演不协调的补救措施。

5)戈夫曼关注个体在情境中的实际行为,通过对个体在情境中的即刻投入的分析,深刻揭示了社会期望得以实现的微观机制。 六.现象社会P268

()舒茨关于“生活世界”的理论P278

1.“生活世界”的涵义 1)生活世界指的是人们在其中生存并进行各种日常活动的具体社会环境,其特点是“预先给定性”。生活世界是一个文化世界,但它不同于日常现实,可以被认为是人们全部活动的总和。是研究的起点。日程生活世界是人们基本的和最高实在的结果。 2)生活世界的日常实在不仅包括个体所经验的自然世界,也包括社会的世界。 3社会世界的机构分为:直接经验的世界、同时代人的世界、前人的世界、后人的世界。

2.生活世界的分层

1)生活世界是根据不同的维度而建构的。首先,实在的主要领域包括幻想的世界、梦的世界、宗教的世界以及关于他人的科学的世界。其次,它是在物理意义上根据社会离而进行的空间分布。 2)舒茨在分析生活世界时加入时间和空间的视角。 3.生活世界中知识的来源、构成和分配

1)知识库存:现成的掌握在行动者手头的知识储藏库,是在行动者的长期生活行为中自然的积累,并时时在行动中起作用的那些知识。 七.常人方法论P296

(一)胡塞尔的现象学P298 1.胡塞尔提出“生活世界”概念,确立了现象学与常人方法论共同研究的基本对象,即对社会世界事实性的认识,加芬克尔认为,“社会事实的客观实在性就是日常生活协调一致的活动的持续实现”。 2.胡塞尔对“生活世界”“科学世界”“自然态度”“科学态度”的区分,形成了常人方法论对日常生活世界的关注及其对科学理性与尝试理性区分的基础。

3.胡塞尔提出“主体间性”的概念,并将它与“自然态度”一起视为生活世界的构成性特质,从而将常人方法论引领到互动着的个体之间共享其主观世界。

(二)现象学与常人方法学

与现象社会学不同,常人方法论并不试图概括出普遍规律,而只注意对日常生活的语言及行动意义的经验研究尤其是对行动者实际动作的观察分析。

(三)破坏性实验P318 破坏性实验是加芬克尔所创立的最具特色的研究式。在常人方法论中,破坏性实验的目的简单说即通过打破常规而发现常规,具体有三

方面:第一,通过打破正常生活秩序,观察社会现实如何得以建构或重建的过程,也即正社会秩序如何得以维持的过程。第二,说明社会秩序的建构时时刻刻都在发生,而人们并未察觉自己参与其中。第三,说明社会现实是柔性的、脆弱的和容易破坏的。

1.破坏性实验依赖条件: 景结构是构造的;对象没有充分的时间按自己的意愿来重新构造现实情境; 对象没有获得帮助以形成新的界定;

2.破坏性试验例示: 破坏意义关联的一致性; 破坏关于地位模式的共同经验 破坏对司空见惯的事项的背景理解和“适当”认知;

破坏关于真实社会世界中成员资格的常识知识;

3.破坏性实验技巧或方法:(寻求)正常模式;(进行)视角交互;(运用)“等等”假定

八.新功能主义P328

()亚历山大的新功能主义P332

1.新功能主义的方法论基础是后实证主义,而传统功能主义方法论基础是实证主义。 (二)卢曼论社会分化P348 1.卢曼认为社会分化,主要就是系统的分化—系统内部及系统间的分化,包罗部门分化、等级分化和功能分化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卢曼尤其侧重于对功能分化的分析。

2.通过对社会分化的分析,卢曼得出了两点结论:第一,功能分化的世界系统似乎逐渐削弱了其功能的必要性;第二,计划不能取代进化—相反,它使我们更加依赖于非计划性的进化发展

3.卢曼认为社会系统的进化机制形成了社会系统结构的变异,选择那些促进系统适应性的变异,以及稳定这些具有适应性的结构。具体来说,社文化系统进化的形状表现在三个方面:变异、选择、稳定化。

4.卢曼的新功能主义以系统论为特征,强调社会系统的自我更新与发展,认为随着社会逐渐在功能上分化为具有不同的符号规则、结构、过程和沟通媒介的子系统,社会系统记录和处理环境复杂性的程度也不断提高。

九.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P352

()普遍(形式)语用学:关于沟通行动的有效性要求的研究P360

1.哈贝马斯认为,对社会行动的分析应该以沟通行动作为分析的起点,而不是目的合理性行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e83d5a385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60.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