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的“专业+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究》,欢迎阅读!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的“专业+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摘要:在新工科背景下,以及“一带一路”新形式下,人才市场对于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具有外语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青睐。基于此,本文通过探讨和分析了目前“专业+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从五个方面提出了“专业+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和对策,希望能够起到一些参考的作用。
关键词:新工科;“专业+外语”; 应用型 0 引言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新能源等新科技的广泛应用,以及新商业模式的变化,对当前工程技术人才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有了新的要求,也催生了新工科教育理念和工程教育的改革浪潮。
新工科理解为科学、应用科学、工程科学和工程实践的创新与进步、不同学科交叉与融合,所形成的新兴工程学科或领域、新范式和新工科教育等综合概念。高校作为输送人才的重要纽带,自2017年2月起,教育部加快推进新工科建设步伐,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关于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简称《通知》)等一系列举措[1]。都无不阐明学科交叉融合如“工文”结合的培养模式。
根据近几年来人才需求不难发现,传统的外语专业毕业的学生因专业水平不高,而专业化程度高的毕业生又因为外语应用能力不足,都无法满足具有外语能力的专业化程度高的岗位需求。本校作为一所应用型的本科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有了较深的前期研究基础,但在计算机专业英语应用性方面挖掘不深,还停留在开设一两个学期少学时的计算机专业英语的传统模式,还可以进一步挖掘,如何将英语的应用性深度的融入计算机类专业中。
因此,如何在新工科背景下,探索一条适合地方性普通高校的“专业+外语”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支撑的作用迫在眉睫。 1 “专业+外语”教育实施现状
目前,国内外对于双语教育的研究已经进行了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但开展的效果显示,有些行之有效的举措并不适合地方普通高校,明显更加适合211、985等重点大学。国内外很多专家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发表了相应的论文以及立项相关教学改革课题项目。
国内,有袁晓婷以《财务管理》课程为例,重点探讨了财务管理课程如何实现专业与英语的有机融合,她首先分析了"外语+专业"教学模式的概念和特点,并探讨了目前外语院校《财务管理》"外语+专业"教学模式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外语+专业"模式的探索与实践[2]。有靳利华在《外语院校“专业+外语”教学模式探讨——以《国际政治概论》与英语相融合为例》文中提出将外语元素与专业内容进行有机融合的新教学组织形式,但受限于缺乏教材、师资不足、教学研讨机制欠缺等因素,该模式的教学需处理好专业、专业外语、公共英语等相关课程之的关系,并且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外辅导以及考核方式等阶段要将"专业+外语"教学模式贯穿其中[3]。有郅锦在《专业+外语”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基于唐曹区域外企人才需求现状的调研》文中,探讨了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外语教学与跨文化能力培养、校企合作及校社融合等模式下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思路[4]。
国外,双语教育由来已久,很多学者、学校或机构对此做了长期的研究与实
践,获得非常显著的成绩,英国、美国、加拿大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其中加拿大沉浸式双语教育由于有国家有力政策的扶持、教师队伍的保证、语言环境的依托、语言理论的支撑、科研配套及学生父母的支持,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综上所述,双语教育已经在全国普遍开展,而主要的研究与实践也都集中在专业英语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新工科背景下,加上网络技术日新月异,在计算机类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因此,加强区域性计算机类专业的“专业+外语”的人才培养的研究已迫在眉睫。主要体现在:
(1)新工科背景下对计算机类人才新需求,不再是开设一两门专业英语课就能培养学生外语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培养的人才不够“通”,也不够“专”,缺乏不可替代性,与人才市场的需求脱节,外语应用能力较差,往往开设双语教学,有的注重外语的翻译而忽视了专业的内容,有的想两者兼顾却由于外语能力的差异很难两者兼得。而开设专业英语,也是泛泛而谈,没有将外语与专业的融合真正能无缝对接社会的需求。
(2)教材建设滞后。教材是保证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目前有些教材在内容上不符合实际需要,大部分教材都是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计算原理,以及计算机网络与安全等内容,没有与工程项目或案例相结合,跟不上网络新技术发展的步伐。要么偏重专业,要么就是一本外语操作手册,针对性不强,不能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到的知识与产业发展保持同步,学生毕业后不能用最短的时间胜任用人单位的岗位工作。
(3)专业教师的外语能力薄弱。师资力量是决定专业+外语相融合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提高专业教师外语能力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如何在新工科背景下,探索一条适合地方性普通高校的“专业+外语”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支撑的作用迫在眉睫[5]。 3 高校计算机类专业的“专业+外语”能力培养策略和建议 (1)优化课程体系,灵活设置计算机专业英语
结合不同的计算机类专业,摒弃传统开设一两个学期的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做法,在公共基础课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的大框架下,统筹将计算机专业英语的课程进行合理切割成多环节,融入到各个专业课程、公共基础课程、通识课程、创新创业环节中。灵活的采取有学时无学分、少学分线上或线下少学时等优化设置。比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32课时的计算机专业英语,将其中的8学时融入软件工程课程中,以学生调研外文资料、形成软件开发项目书等项目化方式。学生通过自主查阅资料,撰写项目书等方式,“做中学”、“学中做”相结合,更加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
(2)公共外语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效结合
目前,大部分的高校在大一、大二都开设公共外语课程如大学英语。而目前教学重心仍然只是注重日常或商务英语的听说读写译,并以顺利通过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为目的。在985、211等重点大学,这样的实施并没有表现出很大的问题。而对于地方应用型高校来说,明显这样的传统设置会让学生对于大学英语产生无力感,隐形引导学生以应试会目的,学生容易会产生抵触情绪,所学也并未考虑应用性。因此,应继续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选用更加合适该计算机类专业的外语公共基础课程的教材或组织由“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外语教师”组成的团队进行讲义的撰写,要更加注重教学内容上更倾向于本专业发展、职业规划或岗位场景的外语应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e08adceef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