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河道景观规划设计的特点

2023-01-06 16:06:18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城市河道景观规划设计的特点》,欢迎阅读!
河道,规划设计,景观,特点,城市
城市河道景观规划设计的特点:

1、水面不稳定性。2、场地空间的狭长性。3水利防洪工程的限制性。4、功能的复杂性。 1、水面不稳定性

河道水面往往具有季节性涨落的特点,国内由于气候原因,东部地区多在6月~9月间形成汛期(北方地区还有春汛多在3月~5月间,但其产生的洪涝灾害较夏秋季节要小)其洪峰通过的时间多为一周左右,但其具体发生和持续时间是不确定的。同样,枯水期的时间、常水位能维持的时间也是相应变动的。总的来说,河道水面在没有人为措施的干预之下(如建坝拦水、水利调节措施等)是长期处于一个动态的规律性不是很强的变化之中。一年中河流具有危害性的时间(即洪水期中的洪峰通过期)对于中小型河流来说不超过23周时间,一般为一周(7天)左右,可见其所占的时间比例是很小的,如果考虑提防设施为30年、50年甚至100年一遇,其所占时间比是相当小的。枯水期持续的时间则较长,有时达到两、三个月甚至更长

2、场地空间的狭长性

场地多为沿河的狭长区域,常以堤坝为界,或向内跨50米形成二级堤坝其上景观绿化;或向外扩50米形成沿河景观绿化带。当然现在许多规划任务已经将河道两岸包括堤坝、水利设施等综合于一体来考虑了,但在水利防洪的考量之下也很难跳出此框架,因为水域的行洪宽度是要保障的,30年、50年或100年一遇的防洪指标是必须要达到的,因此河堤的高度、强度、边坡的坡度、表面糙率等规范要一一符合。所以最终剩下的就还是那些狭长地块了。 3水利防洪措施的限制性 在上一点有所提及,(这里重点指堤内景观),即区域范围的限制。其它还有种植限制,如不能种大乔木,或者密度要有限制等(可能是考虑行洪速度和防止淤塞吧,还请高手详解)还有其它限制望高手们帮忙补充,最好能附上限制的目的及缘由。也希望水利方面的朋友能帮忙解答、讨论是否有更好的改进方法? 4、功能的复杂性

往往一个河道景观的规划设计大多包含一下几条内容: a、为市民提供休闲赏景、娱乐亲水的场所。 b、挖掘和体现当地文化和特色。 c、帮助提升周边土地价值。 d、截污治污,提升水质。

e、生态恢复 f、防洪水利 g、桥梁交通。 h、充分结合现场地形地貌。 i、充分人性化考虑。

j、造价控制,维护简易低成本

提到河道景观,堤岸是首当其冲的,这里引用建筑学报上的一篇文章的相关内容: 一、 护岸是介于水陆间限定水体的边界地带,长期处于流水的侵蚀或冲刷之下„„处于自然状态之下、未受到人类干扰的水体护岸亦可称为原生护岸,一般情况之下,它们成现出较强的地域特征: 1、护岸形态往往呈不规则状态,且线条柔和流畅。这是在水体的冲击力、重力、旋转离心力等作用下,水体对护岸进行冲刷、堆积、搬运等多种作用产生的结果,它直接体现了水体流动力学的特征,所以因不同地段独特的水文、地质条件,护岸或缓或陡,或石岩峭壁,或植被茂盛,呈现出较强烈的地域特征。 2、在丘陵和平原地带,河流护岸一般比较平缓,并形成具有相当宽度的滨水带状空间,在水陆相对均质的景观之间成为异质景观。(这一段没怎么看明白,呵呵) 3、小生境作用明显,成为最具有活力的场所之一。


护岸空间处于水陆的边界地带,往往形成多种类型的小生境,另外,边界亦是各种能量、物质、信息等高度集中的媒介地带,分隔与交流是护岸的双重属性。在植物与土壤的作用下,水陆之间发生着密集的物质交流与转化过程:过滤、沉淀、阻碍、吸收、降解,所以护岸亦是最具有活力的场所,也意味着产生各种事件的可能:物质的演化、生命的生长、活动的发生„„,其结果则往往赋予护岸景观以鲜明的个性以及地域性。

二、 水泥衬底、截弯取直、堤岸高耸等是常见的水体不良护岸景观,针对此现象,已有许多专家进行了探讨。归纳起来往往呈现以下特征: 1封闭:护岸系统只有保持一种开放的格局,加入更大范围的系统之中,才能实现各种物质、信息与能量的顺畅交流,从而保证系统的稳定、均衡发展。 2生硬:生硬的护岸不仅仅是视觉的单调,导致相邻界面之间缺乏具有弹性的间隙,使得物质、信息信息到底指的什么?)等的交流过程由于缺乏缓冲空间而难以发生或效率低下。(两者的因果关系不太明白) 3、离散:由于组织、结构不当,护岸界面内外的各项要素缺乏有机的关联,从而影响了其整体的各项功能。(具体怎么影响的?) 4单调:护岸的内容与形式单一缺乏多样性,结果导致活力、归属感与领域性等的降低。 三、 生态学中对于界面效应以及界面效应与城市景观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在界面效应相关理论的启发下,对护岸界面的分析: 1、分割效应:护岸界面将水体与陆地分割成相对独立而形状各异的景观单元。 2组合效应:在界面效应作用下,各种生态流在滨水护岸这一特定空间重新组合,形成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景观,并且导致多样性、异质性提高或改变,景观聚集度、敏感度增强。 3关联效应:界面效应增加了护岸两侧景观单元内外部的联系度、依存度、交流度与共生度。 4梯度效应:护岸界面中存在各种生态要素变化呈梯度增大的趋势,例如动物密度、污染密度、交通密度等可在局部空间表现出巨大差异。 5极化效应:护岸景观在特定情况下会产生极化效应,使护岸界面产生巨大变化,并伴随同化、异化、协同等过程,例如大量滨河季节性湿地就属于此类。 6、力场效应:在界面效应的力场作用下会产生引力、斥力、距离衰减等多种力场效应,导致护岸景观动态过程的聚集辐射、扩散、重心位移等,在现实生活中的大量护岸界面,尽管均进行了完善的亲水设计但其活力程度往往参差不齐,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各种力场作用下综合作用的结果。 7流通效应:护岸景观是在各种物质、能量、人群、信息价值等生态流的交流、加工、转换等过程中形成的。(这一段看得有点晕,呵呵)

四、日本河川治理中心将护岸景观设计的原则归纳为以下几项: 1整体景观设计原则:在做护岸景观时,不应将视野仅局限于护岸,而应将之纳入到河流整体风景之中。“河流景观单靠护岸是无法成立的。与护岸被同时眺望到的岸边的排屋和树林、远处的山峦和水边嬉戏的儿童等,这所有的一切集合在一起才构成河流的景观。 2日常风景的原则:当作日常生活场景的设计而不要只考虑高水位时河水的流动状态。 3、透视设计原则:“始终以透视图将设计对象空间确认成立体形态,不能仅凭平面图和截面图来进行护岸设计,即要考虑某项设计在实际场景中的效果。 4场所性的原则:即要充分考虑场所的独特性,不能将某一条或某一段河流的景观设计直接移植过来。 5、配角原则:护岸只是构成河川景观的诸多要素之一,所以在设计时不宜做过分渲染,避免成为风景中的主角,而只能是烘托主角,不是张扬的配角。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d9ca458bb4cf7ec4bfed04e.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