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考—— 中国古代文人园中的芭蕉

2022-10-09 17:10:18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芭蕉考—— 中国古代文人园中的芭蕉》,欢迎阅读!
芭蕉,园中,文人,中国,古代
芭蕉考—— 中国古代文人园中的芭蕉

摘要

该文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中重要的造园植物——芭蕉的历史探寻,揭示了芭蕉在中国古代园林中的意义变迁和拓展,从而彰显人文因素对文人园的巨大影响。 关键词 芭蕉 中国古典园林 人文因素..

芭蕉,树状草本植物原产南方。芭蕉之称,产生与其产生之有用纤维有关。《史记·仪列传》有“苴蜀相攻击”《索引》曰:苴与巴通。苴之本意为麻,巴与芭同,“芭”义为麻。《说文解字》有“蕉,生枲也。”枲亦是麻,“蕉”也是麻义。其后魏晋时期异物志亦都载“蕉葛”“纺绩”等足证芭蕉之纤维可用于编织。

清以前,芭蕉与香蕉(甘蕉)常不分。又“芭”与“巴”“猼”通,“蕉”与“焦”“菹”“苴”“且”通,因此芭蕉又称巴且(巴苴)、猼且(搏且)、芭苴(芭菹)、苴(菹、天苴)巴蕉(芭焦、蕉)、甘蕉等。

芭蕉自西汉就已在园林中栽种,至明清更是文人园中不可或缺的造景植物李渔有谓“蕉能韵人而免于俗。”从其意义的变化上可以分为唐以前和唐以后两个阶段。

1 汉-隋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芭蕉

早期园林中的芭蕉有两种含义,其一是作为外来的奇花异草,其二是作为佛教“空”的载体。

1.1 奇花异草之芭蕉

《汉书.. ·司马相如传》《子虚赋》就有“诸拓巴且”《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诸蔗猼且”)的载录。这里的 “巴且”是芭蕉或者蘘荷,文颖、颜师古与郭璞、张揖、裴骃各执一词。两说相互矛盾,后人亦无可考,以至于只有“未知孰是也”存疑于此。

芭蕉明确记载出现于晋.. .稽含《南方草木状》中,记甘蕉出现于汉武帝元鼎六年。《三辅黄图》也有载“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破南越,起扶荔宫,以值所得奇草异木,有甘蕉十二本。《史记》记是年平南越,置南海诸郡事。因此,这里芭蕉的记载是可信的。此后的《晋宫阁名》亦有载西晋时华林园(河南洛阳)中“有芭蕉二株”。可见此时的芭蕉是皇家苑囿中的奇花异草。汉唐间各种异物志的兴盛给芭蕉提供了更多见诸古籍的机会。唐初《艺文类聚》收录芭蕉词条,除上述《晋宫阁名》和《南方草物(木)状》外,晋郭义恭《广志》《南州异物志》、曹叔雅《异物志》、刘宋.. .顾微《广州记》均有对芭蕉的载录。芭蕉无一不是作为外来奇花异草而成为文人猎奇之物。刘宋之后,芭蕉的形象频繁地在诗画 中出现,可见它渐渐成为士人庄园中重要的造景植物。而其.. “奇花异草”的光环亦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文人们对其自身形象的欣赏。如刘宋.. ·卞敬宗的《甘蕉赞》“扶疏似树,质则非木,高舒垂荫,异秀延瞩”。梁.. ·徐璃《冬蕉卷心赋》“拔残心于孤翠,植晚玩于冬馀。枝横风而悴色,叶渍雪而傍枯。”梁沈约《咏甘蕉诗》“抽叶固盈丈,折本信兼围。流甘揜椰实,弱缕冠絺衣”等。..

1.2 佛学之芭蕉

佛学东渐,始于东汉,兴于南北朝。佛经作为一种佛学思想的载体为众多高僧学者翻译,而印度佛经中多引芭蕉喻“空”。陈寅恪先生在《禅宗六祖传法渴之分析》中有云“考印度禅学,其观身之法,往往比人身于芭蕉等易于解剥之植物以说明阴蕴俱空,肉体可厌之意”


从东汉诸译经文中已见其用法。如安世高译《五阴譬喻经》: “沫聚喻于色,痛如水中泡,想譬热时炎,行为若芭蕉。”东汉失译《水沫所漂经》“想如夏野马,行如芭蕉树。”三国支谦译《维摩诘经》也有“是身如芭蕉,中无有坚”“又如芭蕉不坚”等句。

随着佛教的滥觞,园林中的芭蕉和佛学产生紧密的联系。“空”成为其重要内涵为文人所咏叹。如刘宋.. ·谢灵运《维摩经十譬颂.. ·芭蕉》诗:“生分本多端,芭蕉知不一。含萼不结核,敷花何由实” 南齐.. ·王融《生老病死篇頌》“秾华易迁,繁蕉不实”。昭明太子萧统《七契》 “方空之绶,弱纨之蕉”。梁.. ·庾肩吾《南城门老》“虚蕉诚易犯,危藤复将囓”等。

2 唐-清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芭蕉

唐代之后,文人们不仅继承了魏晋以来对芭蕉自身之美的欣赏和指代佛学之“空”的含义,而且借雨打芭蕉之声将芭蕉作为寄情之物,同时还将芭蕉作为表达平静、闲适的隐居生活的载体。

2.1 芭蕉形象之美的继承

文人继承了魏晋以来对芭蕉形象之美的欣赏。如谢良辅《状江南·孟冬》“绿绢芭蕉裂,黄金橘柚悬”;钱珝《未展芭蕉》“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韩愈《山石》“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支子肥”等。

直至明清时期,计成《园冶》中“窗虚蕉影玲珑,岩曲松根盘礴。”和李渔谓“幽斋但有隙地,即宜中蕉。坐其下者,男女皆入画图”。均是对园林中芭蕉形象之美的赞美。..

2.2 芭蕉喻“空”的继承

中唐之后,慧能派的禅宗融合法融派的牛头禅宗成为佛教的主流宗派,法融提“虚空为道本”,而“本来,佛教空宗并不以空为产生一切万有的本体”“空”义在禅宗下加强了。芭蕉指代“空”的含义不仅没有削弱,反而增强了。如刘禹锡《病中一二禅客见问因以谢之》“身是芭蕉喻,行须筇竹扶”;白居易《逸老》“筋骸本非实,一束芭蕉草”;卢纶《题念济寺晕上人》“浮生亦无著,况乃是芭蕉”;元稹《春月》“谕指芭蕉黄,复有比丘溢”等。另一方面,老庄提倡的“以无为本”与禅宗之“虚空为道本”暗合,这样,信奉老庄的士子官员和佛门高僧之间开始频繁交往。当时的王维、刘禹锡、白居易等人都是与禅门关系密切的著名士大夫。而这些人正是对隐逸文化有重大影响之人。当禅对于士大夫心理结构的影响下产生的中隐思想成为“士大夫生活乃至园林艺术存在的基础”之时,芭蕉成为隐者的一个重要标志。

2.3 雨打芭蕉之美

唐以后,文人对雨打芭蕉之声多有咏叹。如白居易《夜雨》“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白居易《连雨》“碎声笼苦竹,冷翠落芭蕉”;杜牧《芭蕉》“芭蕉为雨移,故向窗前中。怜渠点滴声,留的归乡梦”现存苏州拙政园中的听雨轩便是文人以此为主题营造的一个景点。夜雨芭蕉清幽之声亦常唤起文人忧愁孤寂之心,芭蕉成为文人寄托情感之物。如李煜《长相思》“秋风多,雨相和。窗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李清照《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伤心枕上三更雨..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万俟咏《长相思》“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计成《园冶》中亦有“夜雨芭蕉,似杂鲛人之泣泪”


2.4 闲适之芭蕉

芭蕉亦常和文人闲适之情相联系,作为表达其隐居生活中闲暇、平静生活的载体。如.. ·韦应物《闲居寄诸弟》“尽日高斋无一事,芭蕉叶上独题诗”;宋.. ·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二)“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宋画中的芭蕉亦多有此意。

正是芭蕉涵盖了如此之多的契合文人士大夫的审美需求、精神寄托、思想追求等含义,自唐宋起它已成为文人园林中普及的造景植物《全唐诗》中收录含“芭蕉”诗74首,《全宋诗》收录含“芭蕉”诗300余首)。芭蕉成为园林构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芭蕉的种植方式也形成某些固定模式,如芭蕉常与太湖石相伴,常栽植于窗前墙角等。 结语

综合以上,随着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芭蕉的意义不断丰富和拓展。从西汉将其作为奇花异草继而欣赏其自身形象,同时外来传入佛教拓展了其意义。至唐代由于士大夫对“中隐”生活的向往,又将其作为寄托忧愁孤寂之情的载体,并且和闲适生活相联系。正是不断的人文因素的作用才使芭蕉含义不断地延续和拓展,使之成为文人园中承载人文精神的不可或缺之物。即使对芭蕉的理解,中国古代文人尚且不局限于其物质层面.. ——如其形、色、味、声等;更多是其非物质层面.. ——如与文人的精神寄托、思想追求相关。有鉴于此,我们对于古典园林的解读除了在形式、空间、秩序之外,人文因素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d5e7d2ecfc789eb172dc866.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