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材料分析41题题库

2022-05-03 20:22:2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历史材料分析41题题库》,欢迎阅读!
题库,材料,分析,历史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文艺复兴运动是从文学领域提倡“世俗文学”和“现世艺术”开始的。倡导者呼吁作家应该面向“一般没有文化教养的人民大众”文学作品“所用的题材就应该是一般人民大众所能懂的而且懂了就快乐的那种事物”在这种观念的形响下,产生了但丁用意大利托斯堪纳方言写成的《神曲》。由于文艺复兴的倡导者高举“世俗文学”和“现世艺术”的旗帜,因此,欧洲的民众文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称:“我不想变成上帝,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于我就足够了”。但丁兴奋地高呼:“人的高贵,就其许许多多的成果而言,超过了天使的高贵。” ——摘编自陈小川主编《文艺复兴史纲》等

材料二 胡适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曾经有过伟大的昨天,但后来逐渐被封建统治阶级加以僵化和教条,把它引进了死胡同。因此,当新文化运动的序幕刚一拉开,他就指出:“新思潮的根本意义只是一种新态度,即评判的态度”。孔教的讨论只是要重新估定孔教的价值,文学的评论只是要重新估定旧文学的价值。只有经过这种“评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的抉择,才能正确地区分“什么是国粹,什么是国渣”。他“反对盲从”,也“反对调和”。所以.胡适在严厉批评正统文言文学是“没有生气”的“死文学”的同时,又高扬民间白话文学,挖掘和梳理出一条有别于正统士大夫文学史的民间“白话文学史”线索。除此之外,新文化运动的先贤们呼吁:“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勿令僵尸枯骨,束缚现在活泼泼地之我”他们还愤怒地指责:社会最大的罪恶莫过于摧折个人的个性,不使它自由发展。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摘编自胡适《新思潮的意义》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运动的特点,并分析其兴起的原因。(13)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说明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在影响方面的相同之处。(12分)

1)特点:首先从文学艺术领域展开;提倡世俗文学;肯定人的价值。(6分)原因: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市民阶层的壮大;中世纪教会的思想束缚;意大利的文化积淀。(7分) 2)态度:批判继承;批评文言文,提倡白话文革命;反对封建礼教束缚。(6分) 相同:冲击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促进了文化转型。(6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天文学兴盛颇早,授时颁历一直是历代君主的要务。例如,北宋确定了西夏的附属地位后,宋真宗将新历和冬服赐予西夏。在元政府的支持下,郭守敬吸取阿拉伯天文历法的优点,创立《授时历》。它所确定的地球公转时间比实际相差仅26秒。明朝建立后不久,政府对《授时历》进行了微改,并将其命名为《大统历》。清朝政府也将修改历法作为头等大事,传教士汤若望参与制定的《时宪历》很快被颁布实行。

——摘编自张培瑜等《中国古代历法》

材料二 民国建立之初,以新历(西历)为官方历法,行政机关、城市采用新历,乡村民间可依旧历。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继续推行中西(新旧)合历。1928年至1934年间,南京国民政府集中力量废除旧历。政府查禁旧历书、颁行新历书,取消“二十四节气”;要求商家按新历确定结账日期、签订契据等;废止旧历节日,代之以新的纪念节日。此后,商家按新历确定结账日期、签订契据成为商界主流。但在推行新历时,政府遇到了许多阻力,特别是禁过旧历年节的做法,遭到百姓的抵制。1934年后,政府不再干涉民众过旧历新年,也渐少提及“废除旧历”。

——摘编自左玉河《南京国民政府废除旧历运动评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历法的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时期中西合历现象存在的原因及其影响。(15分)

1)特点:历史悠久;注重实用;长期领先世界;吸收外来成果;政府主导;政治色彩浓厚。(10分)

2)原因: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小农经济占主导;原有社会习俗力量强大;原有历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近代城市工商业发展;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国;民国历届政府积极推行新历;西方文化的影响。(10分)

影响:有利于中国融入世界;推动社会生活的近代化;促进民众思想观念的转变;保留了传统文化;促进中国时间体系和时间观念的多元化。(5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棉花的种植在宋元时期已经推广到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明中叶后,已“遍及江北与中州”,种植面积所占比重不断增大……到了清代,棉花的种植遍布全国,“北至幽燕,南抵楚粤,东游江淮,西极秦陇,足迹所经,无不衣棉之人,无不宜棉之土”。而江苏、浙江、河北、河南、湖北、山东等地,都成了著名的产棉区,甚至东北的奉天也开始植棉,并向关外供应。直隶保定以南,以前凡有好地,皆种,至清代就改种棉花。江苏的太仓、海门、通州等处“务本种稻者,不过十之二三,图利种棉者,则有十分之七八”,且有“花田、花租之名”。崇明、上海、奉盐一带,也是“植木棉多于秔稻”。 ——摘编自郑学檬《简明中国经济通史》

材料二 江苏南通、松江、太仓一带原为中国纺织之乡,产棉大多用于自纺自织,20世纪初新式棉纺工业勃兴后,尤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棉纺工业的发展和棉花价格的提高,农民纷纷把棉花售给纱厂,然后再购进机纱织土布。据华商联合会的调查,1923年“华厂用棉3 417 446,()厂用1 644 675,英厂用棉458 000,此外输出外洋者,据十二年海关贸易册,总额974 574担”。这四项合计,共用商品棉6 494 695,扣除这年进口棉609 481,尚有5 885 214,这一部分棉花应是中国棉农出售的,占这一时期中国的棉花年平均总产量740万担的80% ——摘编自陆仰渊、方庆秋《民国社会经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与20世纪初出现棉花商品化的原因。(1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明清时期棉花商品化相比,20世纪初棉花商品化呈现的新特点,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10分)

1)原因 明清时期:棉花种植范围广、面积大,出现专业性产棉区;棉纺织技术的提高;商品经济深入农村,带动了农民家庭手工业的专业化和市场化。9分)20世纪初 民族棉纺工业的发展和棉花价格的提高;一战期间,西方列强扩大了对中国棉花的需求;铁路和轮船等新的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便利了棉花的外销。(6分)

2)新特点:产量大,突破自纺自织范围,面向国际市场。(4分)评价:推动了农村土布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有力地冲击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利于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加强了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国际市场。(6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的经济繁荣得益于强有力的帝国统治,帝国对于商业活动采取了务实政策,并能控制庞大的人口和广袤的土地,从而维持了一个长期的王朝中期繁荣。直到18世纪中叶,中国最发达地区与英国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等方面出现很大的相似性,但正是18世纪东西方出现了大分流。 材料二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迅速崛起。赵鼎新认为西方崛起包含五个交叉重叠的历史进程。军事竞争(连绵不断的战争)经济竞争推动下的强烈的理性化取向以及积累性发展。欧洲国家力量强大之后天主教世界的崩塌以及其他宗教世俗形态的兴起。资产阶级在政治军事意识形态方面的纵深发展……政府与商人联盟的存在:政府依赖商人敛财创收,以及维持殖民地的运作;而商人则仰赖政府的保护,以此进行市场扩张。


——摘编自赵鼎新《国家、战争与历史发展:前现代中西模式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中叶中国经济繁荣的原因,并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纪“东西方出现了大分流”的原因和给中国带来的影响。(1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世纪中叶中国最发达地区与英国经济发展的“相似性”10分)

1)中国繁荣原因:①中央集权强大,政治稳定。②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足。③政府对商业采取务实政策。

“大分流”原因:①西欧海洋意识强烈,不断通过殖民扩张和殖民争霸,扩大海外市场和资本积累;中国实行闭关锁国,自闭于世界。②西欧国家资产阶级代议制逐步确立;中国君主专制不断强化达到顶峰。③西欧工业革命和自由主义思潮兴起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中国仍处于小农经济状态,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④西欧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思想;中国实行文化专制,大兴文字狱。 影响:一方面西学东渐,使中国人开始接触西方近代文明;另一方面,随着西方势力的逐步东侵,原本主权独立的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2)相似:①生活质量提高,人口增加迅速。②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手工业发达。③商人群体活跃,海内外贸易兴盛。④社会分工更加细密,商业市镇大量涌现。⑤资本主义萌芽或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d4c794674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59.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