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

2022-03-30 21:09:15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老舍》,欢迎阅读!
老舍


关于老舍生平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北京满族正红旗人。“舒”字拆开,为字“舍予”,后取中间的“舍”字,以“老舍”为笔名。《老张的哲学》在《小说月报》上连载时,第一期用的还是本名“舒庆春”,从连载的第二期开始,第一次使用“老舍”作笔名。

老舍是地道的北京人,满族,旧时叫“旗人”。1900年,父亲舒永寿(正红旗护军甲兵)在八国联军打入北京城时阵亡殉国。还不到两岁的老舍藏在家中的箱子里,昏睡了几天才躲过了一劫。1905年(6岁)入私塾,1909年(10岁)后,先后在西直门、南草厂等地的市立小学中学读书。191314岁)由于家贫,考入免收学费的北京师范学校。1918年师范毕业后派任方家胡同小学校长,1920年被任命为教育部通俗教育研究会会员。1922年受洗礼加入基督教,跟基督教堂的满族牧师学英语结识了燕京大学的艾温士教授,又到燕大去旁听英语课程1922年受洗礼加入基督教,同年9月去天津在南开中学教国文。1923年(24岁)在《南开季刊》第23期合刊上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小铃儿》。

后经艾教授推荐,于1924年夏天赴英,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担任中文教师。在英国期间,阅读了狄更斯等人的小说,萌发了“写着玩玩”的想法(《我怎样写〈老张的哲学〉》,《宇宙风》创刊号,19359月),正式开始小说创作,连续写出了三个长篇《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这三部小说分别于1928年和1931年在国内的商务印书馆出版单行本)。小说写在练习本上寄给国内的朋友罗常培,后来交到鲁迅手中,鲁迅的朋友、北新书局老板李小峰有意出版,结果郑振铎拿到《小说月报》上抢先发表。1929年老舍在回国途中,在新加坡滞留半年,任中学教师。他在新加坡写《小坡的生日》时,在书店里看到了第一次发表的作品。

1930年老舍回国后,先后在济南的齐鲁大学和青岛的山东大学任副教授、教授,边教学边创作。在随后的几年中,进入创作的“丰收期”,写出了大量作品。长篇小说有《猫城记》、《离婚》,著名的中短篇有《黑白李》、《微神》(收于《赶集》)、《月牙儿》、《老字号》《断魂枪》(收于《樱海集》《哈藻集》等,此外还有《老舍幽默诗文集》

1936年夏,老舍辞去了在山东大学的教职,在青岛专事写作。他“作职业写家的第一炮”(《我怎样写〈骆驼祥子〉》,《老舍论创作》增订本,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就是《骆驼祥子》。《骆驼祥子》同年9月开始在林语堂主办的《宇宙风》上连载。同年,还完成了长篇小说《牛天赐传》《文博士》《大明湖》(后在商务印书馆付印时毁于“一二八”战火)。

1




1937年抗战爆发后,又曾一度返回济南的齐鲁大学任教,但在年底济南沦陷前便只身赴武汉,参加筹备“中华全国文艺抗敌协会”,19383月,在由各派文艺家组成“协会”成立大会上,被选为“文协”常务理事兼总务部主任,负责协会的日常工作

19387月,随“文协”迁往重庆,1939年随“文协”战地慰问团赴西北,曾访问陕甘宁边区根据地。1944年开始在《扫荡报》上发表长篇小说《四世同堂》的第一部《惶惑》并创作有小说《火葬》。1946年应美国国务院的邀请,与曹禺赴美讲学一年,期满后便留在美国,期间创作发表了《四世同堂》的第二部《偷生》、第三部《饥荒》和长篇小说《鼓书艺人》、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微神集》以及《老舍戏剧集》等。

19491013日,应郭沫若等人的邀请离开美国回国,同年129日抵达天津。1950年,先后被选为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市文联主席,并创作发表了三幕剧《龙须沟》等。1951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1953年当选为全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作协副主席。1957年在巴金主编的《收获》杂志上发表他的戏剧代表作《茶馆》1961年开始以他本民族的满人生活为题材,创作自传体小说也是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正红旗下》,但只写出了前11章,未能完成。1966824日在“文革”中不堪迫害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老舍从进入师范学校开始,其职业就一直是教师,其人生轨迹从北京、天津,到英国、新加坡、山东,抗战后再从山东到武汉、重庆,最后再由美国经天津回到北京,中间除了曾到过陕甘宁边区根据地外,几乎是一条十分清晰的线路。与鲁迅、郭沫若、茅盾等相比,老舍在抗战前很少与中国的政治社会动荡发生直接的关系,而在创作上,几乎是从一开始就一直耕耘着“京味小说”这一亩三分地,最终种成了一棵茂盛的大树。老舍是一位多产作家,一生共创作了一千多部(篇)作品,特别在长篇小说艺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与茅盾、巴金一起,并称“现代长篇小说的三大高峰”老舍小说全景式地描写了北京的市民生活和风俗,又被看作是现代“京味小说”的源头,成为了北京文化的一个象征。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d12ce5077232f60ddcca178.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