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伊尔莎》,欢迎阅读!
伊尔莎·斯奇培尔莉
伊尔莎·斯奇培尔莉(1890-1973)生于意大利罗马。她被认为20世纪最有名的服装设计师之一。1927年在巴黎开设自己第一家服装设计沙龙,追求设计的创新性,她第一个设计了护肩,毛皮织物和将拉链染成和衣服相同的颜色。她和当时很多艺术家,比如著名画家达利等人联系密切,并聘请他们参与纺织品的设计,把超现实主义风格引入服装设计中。二战之后,她的事业亏损,最后宣告破产前往美国。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篇课文是美国作家伊尔莎·斯奇培尔莉写的,主要是写小时候父亲带她到教堂塔顶,教导她“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长大后,当她遇到困难时,能够不懈地坚持目标,并且做到了“此路不通走彼路”,从而获得成功,实现理想。这只是一篇阅读课文,看似简单,但在实际教学中所出现的状况,却是令我始料不及。 按照惯例,读通课文、理解词语之后,要求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当讨论“我大喜过望,脚下仿佛踩着一朵幸福的云”时,有学生说道:“因为有人向她订购了40件毛衣,她能够挣到大钱了,所以大喜过望。”学生中发出一阵窃笑。从表面上看,这个答案也不算错,但也绝对不“标准”,我补充道:“她的梦想是当一名时装设计师,当她能够实现梦想时当然是大喜过望。”
在讨论到“一条时装的河流,源源不断地从我的时装店里流了出来”时,又有学生引申到她“源源不断地挣钱”,在讨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含义时,还是有学生发挥到“挣钱的方法不止一个”。我疑惑地问:“你们为什么离不开钱呢?难道有钱就有一切了么?”一个学生很认真地回答“当然”,一些学生哄堂大笑,还有几个学生顺着老师的语气回答“不是”。看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确实存在着许多问题,我给他们分析,“广场”实际上象征着一个人的理想或目标,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是指我们达到目标的方法不止一个,这个方法不行,可以换一种方法,这不但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挣钱并不是生活的全部,赚了大钱也未必幸福。这时下课铃响了,我只好草草收场,告诉学生,这个问题留待以后讨论。
回到办公室,我不禁想起上学期讲《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的情景来,当时在导入课文时,也曾问过学生为什么而读书,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以为考大学、挣大钱、找个好工作等答案居多,所以在讲课文时着力突出了个人的命运是和国家的强盛联系在一起的,并列举了李四光等爱国人士的例子加以说明。可是在写课后练笔《我为什么而读书》时,仍然有一部分学生写“为金钱而读书,因为赚了钱可以住大房子、娶媳妇、让父母过舒服的生活„„”,有的写“为上大学而读书。因为妈妈说,大学毕业后可以找到又轻快、挣钱又多的工作„„”。看到这些作文,我颇感无奈:讲了半天,课文是课文,生活是生活,还是没有扭转学生的观念,聊
以自慰的是我的学生在写作文时能够写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还没有学会撒谎来迎合老师。
当今社会、家庭对金钱的态度,已经严重影响到孩子的价值观,也难怪学生一提到获得成功、实现理想时就想到金钱,在我们的生活中,确实存在着许多片面的宣传,比如在提到比尔·盖茨时,我们往往会在前面加上一个词语——“世界首富”,我们似乎只看到了他的财富增长得是多么的快,却很少宣传他奋斗的经历。一说起周杰伦可能就会想到媒体上大肆渲染的鲜花、掌声、片酬,乃至他的绯闻逸事„„却很少报道他是经过了许多磨难、挫折,从最底层做起的。还有一些卖房广告,公然打出了“富人区”这样的噱头„„这些宣传往往会给我们单纯的孩子们,留下以金钱论英雄的印象。这种耳濡目染的熏陶,不是靠学习几篇课文、靠老师几节课的灌输所能够改变的。
不可否认,学校、老师在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社会和家庭也必须承担起应负的责任!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d111d8ecc22bcd126ff0cf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