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最新教育文档》,欢迎阅读!
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纵观我们以前的课堂教学,存在着以讲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现象。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宰者,学生学会什么、怎样学,都在教师的严格控制之下,稍有不从就要受到教师的指责。这种形式下教育的学生缺乏个性和创造性,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例外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例外的发展”。可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如何落实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是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的崭新问题,并为我们指出了努力方向。在此,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佳的老师,为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深刻的兴趣,我们可以创设一些悬念,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变为数学的对象,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数学紧密联系起来,从数学的角度并运用数学知识对其进行思考、解释和阐述,让学生认识到平时学习的数学知识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有帮助,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奇怪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深刻的兴趣。例如:在“能被2、5整除的数”的教学中,教师请学生任意列举一个数,教师能快速判断出它是否能被2整除。
随着学生列举的数的增多,教师依然十分快速地判断出了结果。“秘密何在呢?”学生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学习热情高涨,他们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了新知识的学习中。这样,学生的思维在教师提供信息的撞击和引导下得以活跃,使双方都沉浸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研讨气氛中。正如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的: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知识的“再现――整合――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进行着繁复的思维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要激励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它的着力点就是“问题”。没有问题的教学,在学生脑海里不会留下多少痕迹,也不会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认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
1 / 3
二、给学生提供想的机会
1.大胆猜想。例如,教学《圆锥体积计算》时,我通过指导学生用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作量沙试验,在进行操作实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并启发学生能提出问题。善于勤劳思考的学生就主动提出了问题:在圆柱体与圆锥体不等底不等高的其它情况下,圆锥体积也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吗?我就再引导学生对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不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圆锥体积进行研究,得出圆锥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样通过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教师再作合适引导,使得学生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理解得更深刻了。
2.充分的思考。每个学生对待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给他们留出一份自由自在进行思考的空间。例如,在学习了分数的认识后,让学生取一张正方形纸,把它折出面积相等、形状相同的4份。大家的兴致很高,很快得出4种折法。这时我并没有急于告诉学生其他折法,而是鼓励他们再想想还有没有别的折法,造成了悬念,激起了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促使他们去进一步思考、尝试,终于又得出了3种折法。勤于思考使学生们品尝到了胜利的怡悦!
三、让学生想说就说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又是密切相关的。而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又表现为例外步性,分析问题往往看到了、想到了就是表达不出来;再加上数学学科特有的抽象性、逻辑性,使学生更是感到无从说起。针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首先要不断鼓励学生,使他们敢说、爱说,怎样想就怎样说,说错了再重说,培养学生慢慢学会说话;其次,课堂中还应充分利用讨论的机会,锻炼学生去说;再次,在教学过程中,一些简单的例题可由学生模仿老师到讲台上给大家讲解,说说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为什么这样理解,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
四、放手让学生去做
好动、具有剧烈的奇怪心是小学生共有的特征,对于什么事他们都愿意自己去试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他们奇怪、好动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和多种感官的参与活动来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如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以后,我问学生:取一根16厘米长的细绳可以围成几种例外的
2 /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cba6ace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