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得素心读古诗

2022-10-26 09:13:1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要得素心读古诗》,欢迎阅读!
素心,要得,古诗
要得素心读古诗

作者:郑朝晖

来源:《语文世界(中学版)2021年第11

杜甫的《登高》历来被人推崇备至,我也喜欢,但从内心来讲,没有到推崇备至的高度。所以,在讲这首诗的时候,我也希望我的学生们能够用自己的感受去体会杜甫的诗意诗境。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的悲哀是聚集了个人的、家国的乃至宇宙的,这是别人无法比拟的,也是感人至深的。这里面有个道理可以说,如果仿照了托尔斯泰的句式,可以说,快乐各不同,悲哀大多相似。唯其如此,杜甫的悲哀能够感染千百年后的你我,甚至我认为悲哀可能正是人类最高贵的情感。而杜甫不过是因为自己所处的时代,自己不幸的身世和自己敏感的内心发而为声,却一下子戳到了人类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而已。

但就这首诗本身而言我对前三联都很喜欢,对尾联就稍觉不以为然了。先说前三联,从诗歌意脉的角度看,首联是对眼前景物的描写,急风高天猿猴凄凉的鸣叫是眼前景物的背景,沙渚四周水的凄清和彷徨而寂寞的白鸟则是眼前具体的景物,触目所见自然一派萧索寂寥的风景;颔联则是作者借着这样的情绪将眼前景色以无边”“不尽的想象放大而为天下宇宙之感。颈联则转述自己的遭遇经历,意脉上一气而下。前两联渲染铺垫,使得颔联的愁绪更为深厚广阔。杜甫在眼前景物和当下遭遇之间加入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使人感觉那种凄凉之气似乎充满在宇宙之间,既然人是无所逃于天地之间,那么这种悲凉也就变成了人类的宿命,这是雄浑而深沉的悲凉。

对于颈联,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里是有一个让后代文人奉为圭臬的阐述: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说实话,我对这种析字之法是颇不以为然的,句子中词语的组合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心意的交互应,是一个化学的变化。首先万里百年承接上文的无边不尽,让个人的遭遇与宇宙的意志相应相通,以漂泊之身强起登台,触目所见乃悲秋之景,多病之身所产生的自艾之情又与悲秋之景互为表里,其寂寥悲苦之情又何止是罗大经所说的八意呢?更重要的是,杜


甫之伟大在于其总是将个人际遇与家国、世界乃至宇宙相呼应,这虽是来自中华民族天人相的原始理想,但似乎在杜甫身上体现得格外敦厚恭肃,所以,如果拘泥于罗大经的说法,似乎更有可能死在字下。我们读诗,最重要的就是追求意脉的贯通,如果不知道这个道理,一味地在个别字句里兜兜转转,常常容易入宝山而空手归。但是我们常常又很容易产生古人崇拜,总觉得古人的评论乃是千古的论(的,确切的意思),被古人束缚了手脚,不敢越雷池一步,那么对于诗歌的好处就不能真正领略,这是很可惜的事情。这个时候,我常常想到的是《三国演义》里面关羽死后大喊的话:还我头来。我们当然不是关羽,自己的头也当然是长在自己的脖颈上,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

我最不满意的是尾联,因为前三联写得太好了,如何结尾就很难了,唐诗里面结尾结得好的,常常是以景物来做结束,言有尽而意无穷。但是杜甫现在遇到难题了,因为首联颔联都是写景,而且实的虚的都写完了,不可能再写了;再说,三联写景,诗歌内容也会显得虚泛,所以必须还是写自己的感受。但是与颈联相比艰难苦恨四字实在是太流于空洞,而繁霜鬓自然比不上白头搔更短那么沉痛恺切,自然显得有些力怯。至于潦倒新停浊酒杯,前人也是反復申说,言杜甫一生嗜酒,如今老病竟至不能喝酒,可见哀伤之深;其实前人之所以喋喋于解释,内心里也还是觉得从语言效果本身来看是不足以完美的总结全诗的,必须结合对杜甫生平的考索才能理解体会。但是,真正伟大的作品,有时候是并不需要考证才有生命力。比如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原本是献给拿破仑的,但是最终我们在其中感受到的是对天下一切英雄的礼赞,那个创作的背景变得无足轻重了。既然杜甫被称为诗圣,前人又将这首诗称为古今七律第一,那么我们当然应该以伟大作品来要求它,而杜甫这首诗的尾联,似乎离伟大作品的距离有那么一点点的距离。明代王世贞,清代吴昌祺也有这样的观点,他们能于众口一词的盛誉中坚持自己的观点,其实很不容易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c67aaa214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b8.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