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多动行为问题学生的心理辅导案例》,欢迎阅读!
多动行为问题学生的心理辅导案例
一、研究目的
学生作为学校生活的主体,其行为意识在学习、活动等方面对其身心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如果学生行为不符合学校相关教学管理制度,势必会对其个人甚至其他学生群体造成不良影响。通过本案例的研究,了解学生在行为好动方面产生的原因,并探究如何矫正这种行为问题的科学方法。 二、基本资料
个案姓名:小A 性别:男 年龄:13岁 年级:初三 三、主要问题概述
小A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无关的活动过多,在课堂上基本坐不住,身体前后转动,注意力维持时间很短,不能专心听课,有时还严重干扰班级的课堂教学。据家长反映,孩子在家做作业也不能安静,小动作不断。注意力容易分散,容易受外界微小刺激的干扰,课堂上极易受其它事情吸引。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差,容易激动,好发脾气,与同学相处关系紧张。 四、资料收集
1、家庭背景
父母都在外地做生意,长期出差在外,没有多少精力过问孩子,平时主要靠奶奶照顾孩子,因为不懂文化,又一个人带孩子,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难免有点急躁,不能以平和客观的态度和行之有效的方法来严格要求他。孩子的习惯没人管教,坏毛病就越积越多。
2、学校背景
小A没有任何智力问题,而且爱动脑筋,对事情有良好的好奇心,希望探究,偶尔考试中也能出现“冒尖”现象。但是由于个人学习习惯比较差,学习成绩十分不稳定。
3、任课老师的评价
任课老师都反映小A比较聪明,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和探索精神,但就是对自己的要求不严,自控能力较差,无法管束好自己的行为,不仅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有影响,也影响和同学的人际关系。 五、个案行为问题分析
小A虽然比较聪明,但是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地,家中的奶奶又因为没有文化,不懂科学的教育方法,只会用责骂来管教孩子,缺乏有效合适的方法,导致孩子犯了错却不知道该如何纠正,以至于一错再错,一骂再骂。随着孩子年岁增大,个人意识越来越强,越不服奶奶
的管教,行为问题也越积越多。但是因为孩子身上毕竟还存在着一定的闪光点,如爱动脑筋,学习成绩虽然很不稳定,但也不是很差。可见个案不是没有能力学好,只是对自己没有严格要求,没有及时改进自己的行为,最后形成了一定的恶性循环。 六、个案辅导的实施策略
1、首先对个案小A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他并不是由于智力问题所引发的行为问题,而且身上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闪光点,要让他自己意识到这一点。我和他进行过多次交谈,给他分析不良行为习惯给他带来的害处,给其他同学带来的影响,告诉他不能控制自己,散漫随便是个很不好的习惯。如果能改掉这个毛病,遵守纪律,集中精力,他将是个非常可爱的孩子。一段时间后进而启发他:老师一直认为你很聪明,也很爱动脑筋,你可以把自己的聪明爱动脑筋发挥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老师可以提供你展示自己的机会。希望你能成为一个让家长放心,让同学喜欢的孩子。
2、改变不良行为习惯并非一日之功。平时我一方面更加注意个案的行为习惯,一旦发现有反复的时候就小声的或者仅仅用一些细小的动作提醒他,保护了他的自尊心。同时在班上也经常给他机会展示自己,多用积极的语言鼓励他,表扬他的每一点进步,让同学们以一种欣赏的态度来对待他,并且当着全班的面说:小A同学知道自己有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但他愿意改正,愿意做一个老师的好学生,同学的好伙伴,希望同学们以一种友好的态度重新认识他。来自老师的关心和同学的激励,他终于开始慢慢学着自我控制。
3、学校辅导时间有限,他绝大部分时间与家人共处,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我与小A家长共同商定对他的辅导计划。对家长提出建议。促使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帮助小A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对他微小的进步及时予以表扬、鼓励,使他建立信心,减少对小A不良行为的惩罚。 七、个案辅导成效
该生虽然没有完全达到一个优秀学生的标准,但是在课堂纪律、完成作业以及和同学的人际交往方面都有了非常大的进步,同学也开始和他交往了,他的家人也能明显感觉出他对自己确实是在控制。今后会继续对个案进行教育和跟踪,以期望看到其更明显的进步和更优秀的表现。 八、辅导反思
法国作家拉封丹有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试,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发威,行人为了抵御北风侵袭,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拂,顿时,行人觉得春暖衣厚,始则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是的,有爱就能感动学生。
一个多学期的辅导教育,小A从一个人见人厌的孩子慢慢变得让同学喜欢,让老师放心。总的说来,本案例的辅导干预是成功的,效果是明显的。这要特别感谢家长的配合、支持。我也从辅导过程中感悟到,教育学生培养良好的习惯,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时刻都不忘“自己也曾是个孩子”
教师要树立角色互换意识,尽量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从他们的角色意识出发,进行比较客观的审视,看看在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学生的所作所为是否有些道理,想想你若处于他们的角色位置,是不是也会有相近的想法、做法,而不是用教师的标准及主观判断来“框套”学生。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 “换位”教育,贴近了学生的生活,走进了他们的心灵世界,使他们从看似平淡实则蕴含着美好情感的人和事中,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2、要相信学生一定行
如今,一般教师都能认同这样的观点,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如果我们用那种静止的、僵化的、一成不变的思维定势来看待学生,我们就看不到学生的可变性、可发展性。古今中外的无数事实给了我们许多启示。爱迪生、马克思、英国数学家巴伯基和文学家马阿特都是最好的例子。他们小时候原本并不是一个十分完美的孩子,身上也曾经有一些弱点。可后来,经过学校的教育不也是取得了令人震惊的成就吗?所以,教师要真正了解学生,就要用变化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和研究学生,要看到学生未来的发展,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多种发展可能性,决不能把有鲜活生命的学生理解为一成不变的物体。
从个案本身来说,我在争取任课教师的支持这一点上力度显得不够。因为转化特殊的学生除了要优化他们所处的小环境,各任课教师的教育合力也是十分重要的力量。多动孩子的行为往往容易出现反复的现象,作为辅导者,如何更好地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还有许多文章可做。比如当初要是对孩子进行艺术熏陶,可能矫正的效果还会更好。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越是对某人、某事、某物感兴趣,就越能集中注意力。在满足学生爱好的需求过程中,训练他们注意力的效果肯定会更好。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c08e3a4cf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5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