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北归离别》读后感1000字

2022-10-15 23:06:31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南渡北归离别》读后感1000字》,欢迎阅读!
读后感,离别,1000
断断续续将南渡北归三部曲草草读完,确实这是一套文字逻辑并非上乘的作品,但其丰富庞杂的史料,描写了身处中华民族近百年巨变的各行各业大师们的不凡经历,描绘了那个光怪陆离的时代,作为一部中文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发展的野史来看,看历史更迭,沧桑变化,也算有所感悟。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百年来,中华民族历经沧桑,清朝没落,西学入土东方文化,民国走上短暂的历史舞台,外国列强瓜分侵略地大物博的神州大地,两党走上执掌夺权之路,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那些时代的人们,有昂昂若千里之驹,脱颖而出,有汜汜若水中之凫,与波上下,都随着历史巨轭,踏着人性覆辙滚滚向前。“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享誉世界的国学大师,前清遗老王国维投身昆明湖,用水以净身,用绝笔宣告一种旧文化的没落和新文化的冲击,无法适应者,只能用一死来捍卫心中的理想,继而开启了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以胡适、傅斯年为核心代表的中华民国时期知识分子,从外交、文学等方面,夜以继日,千锤百年,走上救亡图存,保留文化火种的道路。

1937年卢沟桥事变拉开了长达八年抗日战争的序幕,东北三省、北平被摧枯拉朽般地迅速占领,中华民族面临灭顶之灾,当时中国的最高学府肩负起为国崛起保留传统血脉之重任,开启了继晋,宋以后的第三文化长征,偏安江隅,一批批知识分子,大师们经长沙、昆明建立联合大学,继续开课学习,在此艰难困苦的学习期间,中国人展现出的坚韧不拔和智慧,创造出了令世界瞩目的文化成果和科技成果。抗战结束后,国共争锋,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以正统自称,大部分学者还是站在了重庆政府队伍中,颇有古代文人的气节,随着局势的逐渐明晰,摆在这些知识分子面前的就是一个选择,就在大陆投身新中国建设事业,还是战略撤退回宝岛以图从头再来,去留各半。

不论去留,大师们都在新的环境和政治氛围中继续开展新的事业,但是就在大陆的民国知识分子却从1965年起,以吴晗的一篇《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揭开了长达十年的“洗澡运动,痛心疾首,一个个曾经为国为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老人们,被迫害、被抄家,许多此生所著的成果被骗走被丢弃,许多人选择了自杀,就像王国维一样,只欠


一死。在这历史的波澜之处,世间百态,生旦净末丑都像从影视剧中走出来一样冲击人们的心灵,我想在这样的环境中,没有坚定的志向和信仰的人,内心一定是焦灼反复而痛苦的、无法直视第二天的太阳。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这是“三百年来第一人”陈寅恪毕生一以贯之的理想和信念。这样的人生信条,也很容易被别人误解,变为自己幼稚、私欲的挡箭牌,就像心学的“知行合一”一样,悟性低的人则往往剑走偏锋,离经叛道。何为独立,如何自由,在我看来,首先必须具备坚固而正向的价值体系、人生哲学和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有稳定而积极的判断标准,其次要有虚怀若谷、和光同尘的人生格局,能温柔而坚定地接受和批判外来输入的观点及观点后的价值体系支撑,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境界。陈寅恪大师相较民国的这些知识分子,虽然晚年已经失明,但从内心的折磨和煎熬上相对比较轻松,纵使仍然能从其隐晦的诗句中能读出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的悲凉,但其坚韧不拔的精神,对世事洞明的见解,在最大程度是避免了如同他老友吴宓一样的结局,在临终前写出了《柳如是别传》等巨著。

大师终将远去,吾辈必当自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bcf46fab9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75.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