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题西林壁古诗的意思》,欢迎阅读!
题西林壁古诗的意思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给大家分享了题西林壁古诗,一起来阅读吧!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1)题西林壁:写下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北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从侧面看。 (3)各相同:不相同。
(4)识:认识;清楚。(注:这里不是看清楚,没有看的意思,只有清楚的意思。) (5)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6)缘:同“原”,因为;由于。 (7)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译文
从负面看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看庐山山峰矗立,从远处、近处、高处、高处看看庐山,庐山呈现出各种相同的样子。人们之所以不太熟悉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 赏析
此诗描绘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用笔,表示观测问题应当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来恰当的结论。
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是即景用笔,谈论游山的体会。之所以无法辨识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见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具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精播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更多了一个难以忘怀经验、挥洒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就是游
历山水才存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到如此,观测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著多样的内涵,它启迪人们重新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相同,看看问题的出发点相同,对客观事物的重新认识难免存有一定的片面性;必须重新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打破狭小的范围,彻底摆脱主观偏见。
《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含蓄蕴藉,思致渺远。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肤浅。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系列并无打磨习气。诗人所崇尚的就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整体表现一种清爽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就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定义就是通俗易懂的,而其内涵却是多样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就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归纳地描写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精确地表示看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独特的感性与明确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做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白话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不太熟悉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于庐山之中。 创作背景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由黄州(州治在今湖北黄冈)任所辟建汝州(州治在今河南之南汝) 观察使副并使,前往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引爆逸兴壮思,于是写出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就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述所述此诗约并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作者简介
苏轼(―),宋代文学家。字子嵩,一字和尧,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于四川)人。苏洵长子。嘉�v二年()进士。累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的明殿学士、礼部尚书。曾通判杭州,言密州、徐州、湖州、颍州等。元丰三年()以谤新法贬谪黄州。后又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bbb7e95d2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d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