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2020年全国高考I卷语文文言文《苏轼传》注释》,欢迎阅读!
2020年全国高考I卷语文文言文《苏轼传》逐字注释翻译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倒装,以书授之】,闻古今成败,辄【总是,常常】能语【说】其要(重点的内容,要害)。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苏轼十岁时,母亲程氏亲自用书教授苏轼。苏轼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
嘉祐二年【1057年】,试(于)礼部【状语后置句。客户部:官署名。隋唐至明清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之一。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事】。主司【指科举的主试官】欧阳修惊喜,殿试【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选举行,由皇帝主持】中【考中】乙科【古代考试科目的名称】。后以(用)书【书信】见【谒见】修,修语【告诉】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使之)出一头地【让其高出众人一头之地。后以之比喻高人一着】。” 洵卒,赠【追赠,赐死者以官爵或荣誉称号】光禄丞。既【……以后】除丧【守丧期满,脱除丧服】,还朝,以【以……身份】判官告院(任职)。
嘉祐二年,苏轼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主考官欧阳修见到苏轼的文章很惊喜,苏轼参加殿试考中了乙科,后来苏轼携书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尧臣说:“我要避开他,好让他出人头地。”苏洵去世后,朝廷追赠他为光禄丞。苏轼服丧期满,回到朝廷,任命他为判官告院。
安石创行【首创并施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不利,弊端】。 新政日【一天天地】下【下达】,轼于其间【期间,某一段时间】,每因【凭借】法以【来】便【使……便利】民,民赖(之)以【而】安。徙【调任】知密州。
王安石创立施行新法,苏轼上书评论新法的弊病。新的政令一天天下达,苏轼在杭州任上总是利用新法中对百姓有利的内容造福百姓,百姓们依赖苏轼的措施而安定下来。苏轼调任密州知州。
司农【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行【推行】手实法【手实法亦称“首实法”。唐宗时官府令民户自报田地和财产作为征税依据的办法。】,不时【按时】施行者以违制【诏令】论【论罪】。
(附:诏、制、敕的区别:只有一点就是圣旨因具体的内容而采用不同的措词所表达内容不同:1.“诏曰”是诏告天下。凡重大政事须布告天下臣民的,使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2.“制曰”是皇帝表达皇恩、宣示百官时使用的。凡是圣旨中表达皇恩浩荡时,都以“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开头。“制曰”只为宣示百官之用,并不下达于普通百姓。3.“敕曰”有告诫的意识。皇帝在给官员加官进爵的时,告诫官员要戒骄戒躁,再接再厉,不要骄傲自满,恃宠而骄。)
司农推行手实法,对不按时施行的人按违反皇上诏令判罪。
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因犯……罪或错误 又:入罪,定罪 ),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制订律令】也(判断句)。”提举官惊曰:“公姑【姑且,暂且】徐【慢慢地】(图)之。”未几【不久】,朝廷知法害【损害】民,罢【废除】之。
苏轼对提举官说:“违反皇上的判罚,如果是出自朝廷,谁敢不听从?如今命令出自司农,这是他擅自制定律法。”提举官吃惊地说:“请您姑且(先放在一边)以后慢慢地考虑这件事。”不久,朝廷知道这个法令危害百姓利益,于是下令废除了它。
元佑元年,轼以【凭借……身份】七品服【古代表示官吏等级的、型制颜色不同的公服】入侍【侍奉】延和【延和殿】,即赐银绯【银印红绶】,迁【升任】中书舍人【官名,宋时不担任实职】,三年权知【代掌某官职。权:暂代官职】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因冷而哆嗦】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之)得尽技【使技尽,充分发挥】巡铺【宋代贡院内设巡铺所,纠察举人应试时是否遵守场规、有无舞弊情事】内
侍【太监】每(常常)摧辱举子且持【抓住】暖昧【模糊】单词【单一言辞】诬之以(之)为罪轼尽奏逐之
元祐元年,苏轼以七品官的身份入朝在延和殿侍奉皇帝,皇上就赐给他银印红绶,升迁为中书舍人。元祐三年,他暂代知礼部贡举。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颤抖地不能说话。苏轼放宽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尽量发挥。巡视考场的宦官常常侮辱应试士人,而且抓住意思模糊的个别辞语,诬陷他们,认为他们有罪,苏轼把这些宦官都上奏请求驱逐。
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指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者所(被动句)恨【忌恨】。轼恐不见(表被动)容【包容宽容,】,请外【外调】,拜【授予】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元佑四年,因积累了一些议论政事的话,被当权的人所恨。苏轼怕不被他们所包容,请求调到外地,担任龙图阁学士、杭州知州。
既至杭,大旱,饥疫【饥荒瘟疫】并作【发生】。轼请于朝,免本路【宋元时行政区域名】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剃度僧人】牒(文书),易【交换】米以救饥者。
苏轼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又得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用以换取米来救济饥饿的人。
明年【第二年】春,又减价粜【粜tiào卖】常平【古代一种调节米价的方法。筑仓储谷,谷贱时增价而籴,谷贵时减价而粜】米,多作饘【zhān,稠】粥药剂,遣使挟【带着】医分坊【古代把一个城邑划分为若干区,通称为坊】治病,活【救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会合】(判断名),疫死【得疫病而死的人】比他处常【通常、常常】多。”
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仓的米,做了很多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到各街巷治病,救活的人很多。苏轼说:“杭州是水陆交通的要地,得疫病死的人比别处通常要多些。”
乃裒【póu聚集】羡【剩余】缗【mín成串的铜钱】得二千,复发橐【tuó一种口袋】中黄金五十两,以作【建造】病坊【收养贫病平民的机构】,稍【逐渐,渐渐地 】畜【积贮】钱粮待【防备】之。徽宗立,更【经过,经历】三大赦,遂提举【提拔,荐举 】(于)玉局观【宋代著名的道观】,复【恢复】朝奉郎。
苏轼于是收集多余的钱二千缗,又拿出自己囊中黄金五十两,建造治病场所,渐渐积贮钱粮来防备疫病。徽宗即位,经历三次大赦,于是把他从玉局观提拔,恢复朝奉郎的官职。
轼自元佑以来,未尝以岁课【官吏一年考核的成绩。课:考核】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
苏轼从元祐以来,从未因每年考核政绩请求升迁。所以官职就停留在这里。建中靖国元年,在常州去世。
轼师【以……为师,学习】父洵为文,既而【不久】得之【写文章的本领】于天【天赋】,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固定的形态、格式】,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
苏轼向父亲苏洵学习写文章,不久又从天资中获得写文章的本领。(苏轼)曾经自己说:“写文章如同行云流水,本来就没有一定的格式,只是常要在该说的地方就说,该停的地方就停。”
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他的文章】浑涵【博大深沉】光芒【光辉灿烂】,雄视【称雄,压倒】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xiǎn少】矣。
即使是嬉笑怒骂的话,都可以写成文章诵读。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从有文章以来,也属少有。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b96f9317d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