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庄抗战文化陈列馆观后感

2023-01-16 02:33:09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李庄抗战文化陈列馆观后感》,欢迎阅读!
李庄,陈列馆,观后感,抗战,文化
李庄抗战文化陈列馆观后感

游李庄古镇的下午,我们参观了李庄抗战文化陈列馆。

“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全面侵华。北平、上海先后沦陷,南京岌岌可危。为了汇聚在南京的国宝文物免遭日本侵略者的攫取和破坏,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和故宫博物院将近17000箱、数十万件国宝文物,分三路迁至抗战大后方。

1940年,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及部分国宝文物3000箱,西迁至宜宾李庄。 当时,李庄开明士绅罗南陔约请李庄名流在家商议支持抗战,欢迎“下江人”来李庄安顿大事。随即,李庄向同济大学发出电文邀请:“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于是,当时不到3000人口的李庄小镇,以博大的胸怀,举全镇之力,接纳了包括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在内的十余个科研机构和知名学府的近万名文人学者。当时,中央博物院筹备处驻张家祠,3000箱国宝文物就存放于此。文物一箱也没有丢失,完好妥善地得到保存。

李庄的“九宫十八庙”,安排了国立中央研究院的历史语言研究所、社会研究所、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和同济大学等国内一流学术机构,云集了李济、付思年、梁思成、童第周等一大批有国际影响的知名学者。他们在这里潜心研究和培育人才。李庄接纳的这些重要机构和著名学者,实际上是传承了历来就淳朴的民俗民风传统。

在物质匮乏的艰苦岁月中,李庄百姓与专家学者之间建立了温馨的亲情,者们把喜怒哀乐融入百姓中,相互支持,共度难关,使得民族文化得以薪火相传,保存并发展了国魂。学者们在李庄也是战士,他们需要战地,而李庄就为他们提供了宝贵的战壕。他们在这里传承了绵延的文化命脉和火种。

李庄当时无电无公路,梁思成夫妇到李庄后一个月,林徽因病情加重卧床不


起,他们俩的薪水大都买了药品,生活拮据。为改善伙食,梁思成亲自学做饭做菜蒸馒头。最后实在山穷水尽,梁思成只得到宜宾去当卖衣物,连陪伴他多年的派克钢笔和手表也送到了当铺。此时,付思年还破例给上级写信求助。

尽管生活如此艰苦,在陋室油灯下,梁思成完成了《中国建筑史》,夫妇共同奋力完成了《图像中国建筑史》(英文稿)等一批著作,成为日后这一领域中的学术经典。

当时在李庄,学者们也并非埋头学术而不问世事。他们坚持科研和教学怀天下。在前线需要时,同济大学青年学生投笔从军的就有364人,其中还有刚从德国学成归来的杨宝林教授。

李庄当时敞开胸怀接纳和支持文化人,提升了自己,提高了知名度和学术地位。当时,国内外邮件纷至沓来,信封上只要写上“中国李庄”就可准时送达。当时,李庄人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直到研究生这些学业的完成,都可以不出李庄。这成了李庄教育史上最辉煌的一页。

当时,李庄没电,同济大学工学院曾用直流电机发电,供应全镇照明和机器打米。同大医学院经过科学化验,查出食盐中含氯化钡而导致中毒,从而根治了当时流行的麻脚瘟(软病),也丰富了民间的科学知识。医学院有人体解剖课,李庄曾误传是“为吃死人”。后来,中央博物院连读举办了史前石器、青铜器、贵州苗族衣饰、云南丽江纳西族文化、十三种汉代车制、古代铜镜等等展览。李庄人看了古人类骨骼、植物化石、历史衣冠、甲胄、兵器等,具有了相关知识,也给淳朴的民俗民风注入了新时代的认识。

全国的古镇很多,但古镇的多元化与抗战文化融为一体的只有李庄。李庄人民十分珍惜这独特的宝贵资源,更是看重含金量极高的“中国李庄”这一品牌。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b8cf4e701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91.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