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慢性精神障碍患者社区管理问题探讨》,欢迎阅读!
慢性精神障碍患者社区管理问题探讨
作者:秦 怡
来源:《社会与公益》 2020年第8期
秦 怡/南京理工大学
摘 要:对慢性精神障碍患者而言,及时进行康复治疗可明显提高病患生活质量、社会和谐度、家庭融洽程度。本文首先介绍慢性精神障碍疾病的社区康复措施,然后对当下国内社区康复治疗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最后提出相应的可行性对策和建议,旨在为慢性精神障碍病患的康复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慢性精神障碍;社区管理;康复治疗
精神障碍对社会大众而言,属于公共卫生范畴内的问题,影响范围大、受关注程度较高。为合理进行该类疾病的治疗管控,必须结合病情发展程度等进行分析。考虑到客观因素、社会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当下大部分精神障碍病患会选择在医院进行封闭式康复治疗,但必须引起重视的是,该种治疗方法易引发严重的医疗资源浪费问题,且会导致家庭和社会负担增加。因此,社区康复治疗逐渐成为该类病症的主要应对方式。本文结合慢性精神障碍病患的状况,以其作为研究对象,针对该类疾病的社区管理问题、措施等进行详尽的探讨。
一、概念
(一)社区
社区的概念来源于拉丁语,当时并没有地域的含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受美国相关学者的影响,德国、法国社会学界对社区的概念进行了调整,并赋予了社区“地域”的含义。1933 年,费孝通将英文“community”翻译为“社区”,包含社群性和地域性两个意思,这一中文译名被沿用至今。后在《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文件中,社区被赋予了更加完整的内涵,即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二)精神康复
精神康复与躯体康复需要遵循相同的要求,精神康复主要是充分利用医学、职业训练、教育、社会干预等方式,消除病患的精神障碍症状,使病患的社会功能得到恢复,主要分为医院内康复和社区康复。从社会学层面看,精神障碍患者的痊愈不仅仅是临床症状的消失,更为重要的是患者能够真正意义上回归社会。
二、慢性精神障碍病患社区康复措施
(一)药物治疗
慢性精神障碍病患的管理,必须配合康复治疗,主要是借助药物对病患进行治疗。在此期间,社区医生需及时进行病患状况登记和管理,也可通过电话对病患的情况进行了解。
(二)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一般需由专业的治疗人员开展,主要是借助心理干预措施对病患的情绪进行干预,及时疏解病患的负面情绪,保证其心理调节能力的提升,并掌握相关的应对技巧。以此提高病患的抗挫折能力,降低病患对社会外界的抵触心理,增强病患的积极心理。
(三)职业治疗
职业治疗主要针对具有一定劳动力的病患,从提高病患社会适应性的角度出发,及时对其进行职业康复治疗。在这个过程中,可及时对病患进行手工制作、园艺能力提升等方面的引导,帮助病患为家庭贡献一份力量,促进病患积极开展其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活动[1]。
三、国内慢性精神障碍病患社区康复治疗存在的问题
国内精神卫生防治工作发展较快,但是考虑到该类疾病治疗起步晚,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完善。第一,当下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工作尚未建立完善的体系。目前,社会精神卫生服务仅包括用药管理、康复管理、行政管理等,无法快速提高病患的生活自理水平,更无法保证病患心理素质的提升[2]。第二,精防管理团队并不稳定,大部分人员存在专业知识不足的问题。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机构由于专业人员数量少、从业人员工资待遇不平等、工作环境和条件相对较差等问题,影响了团队的稳定性。第三,精神卫生工作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现阶段,国内社区康复机构由于工作经费匮乏,机构设置数量明显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相应管理机构的康复条件、医疗条件不好,无法支持精神卫生工作顺利开展。第四,精神病患受歧视问题仍较为严重。病患即使康复,也会因社会偏见受到较大歧视,进而导致慢性精神病患在家庭关系、朋友关系处理方面存在较多障碍,这些因素均会导致病患无法快速融入社会[3]。
四、国外发达国家与地区的社区康复模式
国外社区康复中已经建立了以社区为基础的康复机制。如英国某一职业康复促进的研究结果表明,69%的轻度精神疾病障碍患者可以在职业发展、教育行为中获得社会认可和支持。随访18个月后,支持比例增加到81%,就业率从初期的13%增长到48%。该项研究表明,积极对接教育支持计划可快速改善年轻病患的就业问题、教育问题。周文迪等人的研究表明,家庭心理教育、不同文化背景干预等都会对参与社区治疗精神疾病人员产生影响。干预后,家庭成员对病患的认可度越高、参加社区治疗频率越高,相应的家庭负担明显越小。
詹尼佛·Y·M·唐等人针对2001年我国香港地区精神病早期干预项目进行了分析。公共训练一般包括就业渠道、精神病史的了解和寻求。2年的干预治疗中,必须积极进行医学随访、心理干预管理。研究结果表明:该项目参与人员的年平均数量高达600个,与前期研究数据对比,该项目病患的住院周期缩短,职业技能提升较快。综上,国内外部分社区在精神疾病病患的治疗中形成了较完善的体系,可以为我国社区发展和卫生服务提供一定的借鉴[4]。
五、对策与建议
结合上述慢性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治疗现状、问题、研究成果等可以发现,国内针对该类病
患的社区管理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各地区需结合实际状况进行改善,积极提高社区管理效果。
(一)健全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体系
新时期,必须积极完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这对缩减慢性精神疾病治疗周期而言能够起到保障性功效,利于病患快速适应社会,恢复和增强其社会功能。首先,在精神卫生服务工作开展过程中,必须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精神卫生工作机制,成立由政府牵头,由卫生、民政、司法、公安、残联、教育、财政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组成的精神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各部门之间划分职责,各司其职。其次,健全网络服务体系,并积极投入相应资金作为运转经费,从而快速打造适应心理康复的社区服务管理机构。再次,完善由医院延伸到社区的动态跟踪治疗体系,对于有危险倾向的患者及时发现和有效干预。
(二)加强社区精神卫生工作队伍建设
人才建设是社区稳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就目前而言,社区精神障碍服务工作人员严重短缺,其业务水平和学历能力也参差不齐。因此,首先要有计划地加强精神卫生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开展社区精防工作人员的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落实能力提升培训、转岗培训、增加执业范围培训等,不断壮大精神科执业医师队伍,并组织专家小组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会诊及知识讲座,逐步提高社区精防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其次,要有计划地加强社区精防人员的培训,使其能识别精神病性状,规范开展基础管理及个案管理,增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精神康复指导的工作能力。再次,制定精神科专业人才的科学管理制度,提高其待遇、福利及社会地位,使社区精防工作能够良好持续发展。
(三)构建社区精神疾病社会支持体系
精神疾病患者康复的最终目的是回归社会。对于精神病患者的社区管理而言,为其构建强有力的社会支持体系是必不可少的。首先,社会支持的最大来源是患者的配偶及其家庭成员,家属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因此,社区医生每次随访时除了精神病患本身,还要对其家属实施心理干预,为他们减轻心理负担,使他们从消极的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积极参与到疾病的治疗、护理、康复过程中。其次,可以社区为单位,按照一定的标准组建慢性精神病患者的康复小组,每个小组可配备精神科医师、护士以及心理医生各一名,以此为精神病患者构建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提供必要的心理和情感支持[5]。再次,要加强社会宣传,普及精神卫生常识,让大家对精神病康复知识有所了解和掌握,使更多民众尊重慢性精神病患者。
六、结语
慢性精神障碍病患的康复并非一个人、一个家庭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慢性精神障碍病患的康复治疗中,从缩减经费的角度出发,为有效提高康复质量,多数会选择社区康复治疗的方法。需引起重视的是社区机构经常因规模有限等导致康复治疗受阻,为此,必须积极采取各项措施来改善这一现状,保证慢性精神疾病病患获得更加合理完善的治疗。
参考文献
[1]霍保利,李丽,Koensevenants,等.慢性精神障碍患者社区管理问题分析[J].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6):725-727.
[2]陈艺军,吴雪妹.慢性精神障碍患者社区管理问题[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13):199-200.
[3]吕芳.重性精神病患者社区管理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1(33):141-142.
[4]彭香红.重性精神病患者社区管理模式探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3(11):65-66.
[5]杨卫卫,卫博,杨世昌.精神障碍的社区康复现况[J].精神医学杂志,2018(6):476-480.
作者简介:秦?怡(1996—),女,汉族,江西九江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b5d16de4a2fb4daa58da0116c175f0e7dd11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