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教育书籍

2023-02-12 19:20:1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代教育书籍》,欢迎阅读!
教育书籍,古代
1《师说》

这是韩愈在古文运动中的一篇力作,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师说》)

·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 ·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 圣人无常师。(《师说》)

·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师说》)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1

提出中心论题,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非今。“必有”二字,语气极为肯定。然后指出师的职能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从正面申述中心论点。接着紧扣“解惑”二字,从不从师的危害说明从师的重要,从反面申述中心论点。最后紧扣“传道”二字,阐明道之有无是择师的唯一标准,一反时俗,将贵贱长少排出标准之外,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 2

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这一段用对比的方法分三层论述。第一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第二层,以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3

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这一段开头先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论断,与第1段“古之学者必有师”呼应,且往前推进一步,由“学者”推进到“圣人”,由“必有师”推进到“无常师”。举孔子为例加以论述,因为孔子在人们心目中是至圣先师,举孔子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强说服力。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结论,这个结论显然是正确的。这种以能者为师的观点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 4

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不拘于时”的“时”指“耻学于师”“惑而不从师”的社会风气。“古道”指“从师而问”,以“闻道”在先者为师的优良学风。从而总结全文主旨,点明主题。 2《学记》 《学记》《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 它比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早面世一千八九百年。

《学记》的成书年代大约为公元前四世纪至三世纪,据郭沫若先生考证,其作者可能是孟 的学生乐正克。《学记》全文共20节,1229个字,其篇幅短小精悍,内容相当丰富、精辟、 深刻,是我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概括和总结

《学记》主要论述了教育作用与目的、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以及教师问题 有关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问题。

《学记》关于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的设想包括两部分的内容。1.学制与学年。2.视学与考试。教育教学的原则有以下几种:1.预防性原则,2、及时施教原则,3.循序前进原则,4.学习观摩原则,5.长善救失原则,6.启发诱导原则,7.藏息相辅原则。《学记》十分强调尊师,要求形成社会普遍尊师的风气。


3、《大学》

《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它对大学教育的目的、程序和要求作了完整、扼要、明确的概括。《大学》开头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 止于至善”,这是儒家对大学教育目的和为学做人目标的纲领性表达。“三纲领”表达了儒家以教化为手段的仁政、德政思想。为了实现三纲领,《大学》又进一步提出八个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八条目”。八条目前后相续,逐个递进而又逐个包含,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基础,一个人政治能力的形成是与个人修养合一的。 4、《中庸》

《中庸》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依《中庸》之见,人们可以从两天途径得到完善,其一是发掘人的内在天性,进而达到对外部世界的体认,这就是“尊德性”,或者“自诚明,谓之性”。其二是通过外部世界的求知,以达到人的内在本性的发扬,这就是“尊德性”,或者“自明诚,谓之教”.无论是”尊德性“与”道问学“,都说明人是通过向外求知以完其本性和向内省察以有助于求知来完善自身的。

《中庸》对学习过程进行了阐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习过程被具体概括为学、问、思、辨、行五个先后相续的步骤。这一表述概括了知识获得过程的基本环节和顺序,它是对孔丘到荀况先秦儒家学习过程思想学、思、行的发挥和完整表述,被后世学者引为求知的一般方法与途径。 5、《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共二十篇,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为后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资料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ab240e85c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dd.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