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上网心理

2023-04-21 03:06:19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大学生上网心理》,欢迎阅读!
上网,心理,大学生
大学生上网心理

从整体上了解大学生上网心理,是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前提。我们从整体上将大学生上网心理分为积极的心理需求与消极的心理需求。

(一)积极的心理需求

1)强烈的求知欲与好奇求新心理。互联网以其信息快、内容新、手段先进等优势极大地吸引了大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了他们的特别关注和兴趣,激发了他们学习和掌握网络知识和应用技能的欲望。

2)自由平等的参与意识与自我实现欲望。网络平等自由的氛围适应了当代社会中对自由、平等呼声最高的大学生群体。网络这个虚拟空间里,种种现实社会的限制都消失了,只要参与进来,任何人都是互联网的“主人”,都可以在网上按自己的意愿和口味,虚拟社会,做自己想做的事。

3)追求开放性和多元性。网络是一个开放的信息源,各种文化、思想、观念都可以在这里争鸣。这就为大学生追求开放性和多元性的文化、观念提供了平台。

(二)消极的心理需求

1)猎奇心理,追求感官刺激。很大一部分大学生上网的目的是猎奇,即追寻一种在现实生活中难以了解,通过正当渠道难以获得的奇、艳事物或信息并借以获得感官刺激。他们往往会出于好奇或冲动的心理刻意去寻找一些色情、暴力信息

2)急功近利心理。网络信息的丰富与快捷使许多大学生把上网当作通往成功的捷径和有利条件。在他们眼里,网络就是商机,网络就是生财之道。同时,一定程度上的社会误导 (包括网络上基于商业目的的信息误导 )也使大学生对“成功”的理解产生了偏差。于是,电子商务、留学资讯、成才捷径、求职之路就备受一部分大学生的关注。他们渴望凭借这些信息省一些力气,走一步先棋,成为网络时代的成功人士。

3)发泄欲求。在互联网上,大学生们可以比在学校里、家庭里更随便地发表自己的高见,抒发自己的爱与憎,表达自己的思想信仰,而不必担心会受到限制或承担责任。平时对学校不敢提、无处提的意见可以贴到BBS上去,平时对女同学不敢表达的感情则可以在聊天室里淋漓尽致地抒发。

4)逃避现实的解脱心理。大部分学生在大学生活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和危机,诸如学习上的、感情上的、人际关系上的。同时,复杂的社会生活也会使思想相对不成熟的青年学生感到难以应对。但遗憾的是,部分学生在现实中受挫时,往往愿意到虚幻的网络空间去倾诉,互联网成了他们逃避现实、寻求自我解脱的一个良好的渠道和环境。

5)虚拟的自我实现心理。强烈的自我意识是大学生群体的一个显著特征,虚拟网络可以成为大学生实现自我的一个理想王国。网络上,大学生可以享受到网络特有的平等、自由、成功、刺激的感觉,学习与就业的压力、社会与家长的希望造成的心理上压抑


与孤独,网络上一扫而光;他们可以突破社会及他人对自己行为的匡正与评价,轻松地实现从小梦想成为的侠客、富翁,可以在模拟战争中指挥千军万马搏杀疆场„„。部分大学生上网为了玩游戏游戏获胜后有一种成就感。这是因为网络游戏能够部分在满足他们的自我实现需要。

虚拟的自我实现心理还会导致一些不道德的行为甚至是犯罪行为。有些大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真实涵义,往往意图在网络中“大展鸿图”,他们为了能展示自己的能力,大胆地制造网络病毒、盗用他人电脑信息刺探他人隐私,非法通过银行和信用卡盗窃和诈骗,给社会和他人带来严重的损失。如19994月,台湾地区一青年大学生, 将把自制的 CIH病毒输入国际互联网络,造成全球3000多万台电脑失灵。至今,CIH病毒每月26日还会在世界各地的计算机中发作一次,给全球造成的经济损失难以估量。

6)焦虑心理。一方面由于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大学生担心自己的知识更新赶不上网络的发展,被新技术淘汰,而产生心理焦虑;另一方面,网络通道拥挤,传输速度缓慢,网上人际关系的不确定性与隐匿性、内容庞杂无序、良莠不齐的内容、访问速度太慢等缺陷,使大学生上网者无所适从,连连“碰壁”之下产生焦虑心理。

7)自卑心理与抵触情绪。自卑是不信任自己的能力因而用失败衡量自己及未来的一种心理体验,它来源于心理上消极的自我暗示。这种心理常见于那些初次尝试的大学生,当他们怀着兴奋与好奇的心理来到网上,但由于缺乏系统的网络知识和检索技能,操作不熟练,英语水平有限,与身旁那些操作娴熟、进出自如的用户相比,差距甚远。在羡慕的同时会产生出某种无形的心理压力,初始的兴奋、喜悦之情自然被自卑心理所代替。还有些人,他们自己习惯于传统文献的检索、查阅程序,当他们面对上网查询这一全新的检索方式时,可能会产生一种以往的经验被抛弃,自己会落伍,被置于自动化系统之外的不安,因而产生一些抵触情绪。

也有人认为:迷恋上网实际上是大学生内心寻求理想化状态的一种途径,他们认为大学生活比想象中的有较大的出入,面对现实与梦想的冲突,他们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和坐标,盲目寻求自己的精神寄托,一部分学生就开始“触网”。随着其上网时间不断延长,记忆力开始下降,学习也逐渐产生厌烦感,而对于上网的渴望却逐渐加深。随着网络性心理障碍的加重,这些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更加严重,其表现为逃课上网,导致学业的荒废;对大学生活中的各种活动漠不关心,进取意识减弱;性格孤僻,与周围同学关系紧张。同时,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打击或者遭遇挫折的大学生,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较弱,网络的理想化和成就感恰恰弥补了现实的缺憾。随着这些学生上网时间的增加和对现实的漠视,其精神世界由于得不到充实,造成了对网络依恋的进一步加深。

应当指出的是,过多地依赖网络将使亲自阅读书本、亲身实践、面对面交流弱化。因为网上提供的知识是有限的,它只给出“何时”“何地”“何事”等基本信息,这些都是结果,无法代替人们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必然造成知识匮乏、文化落后。而且,网上获得的知识是一种“快餐文化模式,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网络知识更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声像多维一体化和高度图像化等特点,其结果造成人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表达能力、抽象能力和阅读能力下降。这对大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a75d38f680203d8ce2f249d.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