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邻里关系论文》,欢迎阅读!
内容摘要“邻居”与 “邻居关系”具有空间性与社会性两种特征。邻居关系的变迁实质上是以空间临近为基础、以人际关系! “冷热”为标志的社会性变化。建国以来, 我国先后出现了传统老街坊式、单位家属院式、陌路型以及新睦型等四种邻居关系, 这些类型的出现体现了我国城市邻居关系变迁的历程。建筑空间的窄化、网络技术的提高、人际网络的多样化、社会转型的推进等因素促进了我国城市邻居关系的变迁。
关键词 邻居 邻居关系 变迁 影响因素
邻里之间关系融洽, 不仅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 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所提倡的一种美德。和睦友爱的邻居不仅能在生活上相互照应, 而且也会相互给与情感上的慰藉, 思想上的启迪和安全上的保障。但是, 在这个急剧变迁的年代, 作为现代文明敏感区和前沿阵地的城市, 其居民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发生了重大变化, 传统的邻里关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人们发现,原先在人际交往中占据重要位置的邻里关系逐渐走向了平淡和疏远, 变得越来越淡薄和冷漠。
1991 年一份邻里关系的调查表明, 市民之间交往的程度有以下几种情况: 不太熟悉; 见面时寒暄几句; 相遇时停步交谈; 彼此登门拜访; 遇到困难时大力帮助。70%的市民是见面略致寒暄的关系, 停步交谈的只占20% , 而登门拜访和有困难相助的仅占4%; 相反, 邻里之间互不相识者却占6% , 那种形影相吊, 与人无交的居民也大有人在。
1994 年南方某市对市区1000 户居民进行的一次公众调查显示: 在被调查“认识你的邻居吗?”一栏里, 有68. 5%的人答与邻居关系一般, 偶尔有往来; 12. 3%的人知道对方是邻居, 但没有往来; 4. 5% 的人答互不相识, 没有往来; 只有14. 7% 的人回答与邻居关系密切, 来往频繁。当问道“谁为你分忧解愁”这个问题时, 填写自己解决的占4. 5% , 找亲戚朋友帮忙的占32%, 另有15% 左右的人找居委会干部和单位同事, 只有3% 的人找邻居帮忙。
北京零点调查公司在1996 年6 月初发布的一份报告中说, 在北京35 岁以下的青年人中,“熟悉自己所有的邻居”的只占18% ; “只熟悉个别人, 和其他人只是点头之交”的占41. 2% ; “都认识, 但都只属点头之交”的占20. 8% ; “只大概认识几个”的占18% ; “一个也不认识”的为2% 。
这次对北京青年的调查发现, 虽然高达98%的
青年人表示自己有好朋友, 但其中42% 的人称自己的好友是昔日同窗, 14%的人称是现在的同学, 26% 的好友是单位中同事或工作伙伴, 15. 2%因个人兴趣相投而获得良友, 只有1. 2%的人好友是邻居。这似乎显示, 昔日那种街坊间两小无猜、朝夕相处、相伴成长以致后来青梅竹马的良辰美景已一去不返。
某街道居委会刘主任告诉笔者, 她于20 多年前在该街道定居下来, 直到今天, 周围的小孩子还大都不认识她。另一居委会的胡主任更是快人快语: “现在别说上人家串门, 就是楼里通知个事儿, 人家还隔着防盗门说话, 根本没有想请人进屋的意思。老人如今都呆在屋里看门。”
因邻里关系淡漠而带来的消极影响日益加剧。 首先是违法犯罪事件日益增多。由于居民间互不关心、互不联系和缺乏责任感而形成的“社会关系死角”,客观上助长了违法犯罪活动。有权威人士透露, 邻里关系淡漠导致的刑事案件约占总数的1/ 4。报载, 一窃贼称是对门邻居, 忘记带钥匙。作者心想, 自己与对门不认识, 何不借此认识一下。于是赶忙将窃贼让进屋, 敬烟让茶, 东拉西扯半个小时。窃贼借道阳台回了家。等真正的邻居回家后, 发现彩电等被盗, 作者也因此陷入了一场哭笑不得的官司。
其次, 邻里关系淡漠,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信息、情感的沟通, 使人缺少了精神慰藉和安全感, 人的个性受到压抑。有关调查分析表明, 邻里关系淡漠者的安全感明显不如邻里关系较为密切者的安全感程度高, 而得孤独症、忧郁症的可能性要大得多。人们、尤其是未成年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 其性情何以谈健康发育呢?
再次, 邻里关系是社会关系的缩影。淡漠的邻里关系将逐渐侵蚀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互助合作的关系, 恶化社会空气。
此外, 虽然现在经济发展了,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但邻里之间毕竟多少还有经济互惠的需要, 关系淡漠必然给人们生活带来诸多不便。造成城市邻里关系淡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 人们之间的经济交往、市场交换关系逐步加强, 人际关系出现经济化倾向。经济的发展, 使人们的收入有了很大提高, 由此造成依赖邻里关系获得互惠经济利益的必要性大为降低。同时, 市场机制使经济资源能够迅速有效地转换为其他社会资源, 从而使非经济的社会关系在金钱的冲
击下逐渐淡化。个人对人际关系的精神需要, 似乎都能从“市场”自由购买, 友谊、爱情、日常往来都沾上了金钱的异味。政治与社会方面的便利, 也可以在有限的范围内购得—— 权钱交易, 正是实例。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 等价交换具有二重性。随着交换关系在社会生活中的扩大和深入渗透, 它一方面促进着人的平等观念和自主意识的形成; 另一方面, 又教会了每个人维持独立的自我而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这种观念体现在邻里关系上, 就是对自我空间的关注和对他人事务的冷漠。而且, 交换中的货币具有核算理智性, 排斥难于计算的情感关系; 其所包含的普遍性, 否定着地缘的特殊性。这些都无疑地从观念上冲击着传统的邻里关系, 加上一段时期内精神文明建设一手软, 结果, 金钱和交换关系泛化, 人际关系出现经济化倾向, 使人与人之间形成了相互排斥的离心力, 使人们近利远义, 重钱轻德, 失去爱心, 变得冷漠。作为重要社会关系的城市邻里关系, 无疑首当其冲。
第二,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邻里之间各种社会联系逐渐减少。邻里关系本质上是社会关系, 它主要是在邻里的各种社会交往中形成的。当今, 由于社会的变迁, 维持邻里之间的生活、安全、消闲、信息四大联系的因素, 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淡化。自来水的普及, 使“水井论坛”基本消失, 一日三餐的操作基本上已在户内进行。电话、广播电视、家用电器的普及和服务业的发展,使过去事事要求人的杂脏重活儿变得简单易行了, 消遣活动越来越采取以家庭为单位的方式。邻里之间社会联系的淡化导致邻里间往来的普遍减少。
第三,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随着城市范围的扩大, 职工上下班在途时间增多, 减少了工余闲暇。中青年双职工家庭增多, 家务劳动、教养小孩负担大。生活节奏的加快, 家庭生活越来越成为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 安排在居所中进行的各种事务, 需要在减少干扰的情况下, 抓紧完成。为了提高效率, 生活方式在悄悄改变。获取社会信息不再单单依赖于面对面的交谈, 而转向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大众传播媒介。家庭电话日益成为时尚, 因为它能快速、方便地对外联系。紧张的工作和学习, 忙忙碌碌的生活, 挤掉了人们之间许多交流感情的时间, 人与人之间只求大体上过得去, 包括邻里关系在内的人们之间的情感关系淡化了。正如笔者的一位上海朋友所说: “大家的生活步伐加快了, 劳累了一天回来, 想安静地休息都不够, 哪有与
邻居交流的心境。”
第四, 往房结构的转变: 从大杂院式( 或四合院式) 向单元楼式的变化。随着城市人口的高度集聚, 城市中多层乃至高层住宅楼逐年增多。多层与高层楼房, 比之平房及低层楼房, 在提供邻里交往方面有着与生俱来的缺憾。住宅楼的一个单元, 如果将它作平面展开, 实际上相当于一条小巷, 一条尽端式胡同, 不似老住宅区的小巷为两通式, 也不似小院内的通道。这使得居民的流动路线单向化, 减少了接触机会。住宅楼中邻居间的联系通道为垂直布置的楼梯, 不似平房之间互达便捷。再者, 在平房设计中, 院内住房的房门, 往往兼有采光及通风功能, 一般白天家中有人时, 门总习惯开着。而楼房住户的房门, 基本上不作采光、通风用, 居民进屋后总是将门关上。这些都使得过去邻居间串门这种方便而自然的事, 带有了正式拜访的味道, 于是许多人就“无事不登三宝殿”了。北京零点公司1996 年的调查
分析显示, 住在楼房区的居民邻里相识度比平房区居民低得多。34. 1% 的平房居民表示认识所有的邻居, 而同一指标在楼房区只有15%; 对邻居只隐隐有些面熟的市民在平房区只有7. 7%, 楼房区则为19. 8%; 均为点头之交的平房居民为16. 5% , 而楼房区居民为21. 6%。楼房结构的不利于交往, 也是促使邻里关系淡漠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五, 小区居民来自四面八方, 职业、经历、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等差别较大, 这无疑阻碍了邻居之间的沟通。
此外, 近年来治安恶化与城市邻里关系淡漠也紧密相关、互为因果。邻里关系淡漠, 联系减少, 为犯罪分子作案开了绿灯, 使治安恶化; 而治安恶化反过来使得人们神经紧张, 加强防范, 装铁门, 安猫眼, “家人自扫门前雪”,不敢管别人的事, 见义勇为、相互关心的事少了。这些又防碍了邻里之间的交往, 使淡漠的邻里关系雪上加霜。
从上面分析的六个原因中可以看出, 第二、第三、第四个原因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和现代文明的标志, 是城市化过程中的必然产物。第一个原因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任何事物都具有二重性。一方面, 我们不能因为邻里关系出现淡漠现象而否定社会的进步、居住条件的改善、生活的快节奏和市场经济; 另一方面, 我们又必须重视当前城市邻里关系淡漠现象的存在, 采取补救措施。忽视这一现象的存在是不明智的、危险的。
我们绝不能等到对待邻里的淡漠态度已成为一种习惯时而采取补救措施, 那时或许要作出加倍的付出。那么, 当前我们应采取什么措施控制城市邻里关系的淡漠呢?
第一, 楼房和住宅小区的建筑规划设计要为邻里关系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在楼房的设计上可考虑采取以下措施: ( 1) 增加一些一梯多户的设计方案。因为同层之间来往比较方便, 多家共住一层, 能提高邻里交往的气氛, 也多了一点选择余地。( 2) 一开始互不搭腔以至长久互不理睬的消极现象。( 6) 居委会在制订各项管理制度时, 必须坚持有利于建立良好邻里关系的原则。( 7) 组建: “小区文化研究会”、“居民心理咨询中心”等类似团体, 开展小区文化、居民心理研究, 为小区管理出谋划策, 发挥理论指导和参谋作用。
第三, 加强对居民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小区精神文明建设。可以在居住小区开展以下活动, 增强小区居民的凝聚力: ( 1) 居委会注意开展经常性为每户设计较大的客厅, 使接待客人与家庭其他成员的正常活动互不干扰, 方便邻居的来访。( 3) 从建筑结构设计上着力消除滋生邻里矛盾的诱因: 提高楼板隔音效能; 加强卫生间的防渗透处理; 改进设计, 使管道排除堵塞得以方便进行。( 4) 小区中宜利用房屋造型上的变化及地形、道路、绿化的变换, 划分若干规模较小的组团, 并加以适当围护, 提高组团内居民的接触频率; 有条件的地方, 可为一幢或数幢楼设计同一进出通道或大门, 以提高认同感。( 5) 小区规划中一定要布置公共活动场所, 让居民在体育锻炼、散步等日常生活项目中, 加强接触, 并为不愿到对方家中打扰的邻里们提供交往的场所。( 6) 提倡旧城改造的多样化, 以适应不同居民对邻里关系中不同平衡点的需要。北京菊儿胡同改造工程把四合院改建成具备四合院基本格局的低层楼房, 在保留传统民居风格, 保持邻里交往性,提高私密性方面, 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第二, 加强楼宇和小区管理, 为邻里关系的发展创造良好氛围。可采取以下措施: ( 1) 对在楼梯走道堆放什物或放置煤球炉等损害邻居利益的做法, 对任意放大音响音量的不文明行为, 由管理员出面制止, 避免邻居间的正面冲突。( 2) 有电梯的楼房, 可充分发挥电梯工联系邻里的中介作用, 让他们分发报刊、牛奶等, 使居民产生中介认同心理。( 3) 在旧城改造中, 尽量做到原地安置, 维持原有的社会结构, 维护邻里关系的延续性。历史上形成的良好邻里关系, 是长期相处的结果。老邻居往往是新邻里关系的核心, 可将新邻居吸引到紧密群体中来, 传播邻里相处的优良风气。( 4) 有关管理部门在安置小区住户时, 尽量将同一单位、同一行业的住户安置在同一幢楼、同一小区。( 5) 在搬迁之初就建立了管理机构的小区, 最好在搬迁之初适时组织同一楼道内住户的相互认知活动, 以克服新邻居由于自尊心或羞怯心理,
宣传教育工作。如开展板报宣传, 分发和张贴宣传教育材料, 张贴有助于建立良好邻里关系的标语, 提倡文明用语和习惯。有条件时还可举办短训班或集会, 对居民进行以团结平等、乐于助人、谦虚谨慎、尊老爱幼、先人后己、无私奉献等为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 努力克服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 2) 有条件的小区可举办各种文体活动, 加强邻里交往、增进邻里间的了解和认同感。( 3) 开展“建设文明小区、文明住楼, 争当文明住户、文明居民”活动, 定期评选文明小区、文明住楼、文明住户、文明居民, 加强宣传和表扬。( 4) 居委会中设置“社会工作人员”,同
时成立小区“社会工作委员会”,评选和推选本区一些德高望重、有社会工作能力和经验的居民为委员, 共同负责本区的民间大事、要事, 开展教育活动。( 5) 领导机关、执法部门、新闻机构等也要重视对居民的教育引导, 惩恶扬善, 为邻里关系的健康发育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 1]廖常君. 城市邻里关系淡漠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J]. 城市问题, 1997( 2) 37. 39.
[ 2]王瑾, 张婷娟. 相邻是缘分何必咫尺天涯[ N]. 新文化报, 2006- 05- 19.
[ 3]李阳. 邻居节能否“敲”开邻居家的防盗门——对河南郑州部分社区邻居节后的调查[ J]. 社区, 2005. ( 6- F): 10~12
[ 4]小资. 网络时代的新邻里关系[ N]. 深圳特区报, 2005-8- 13.
[ 5]宣兆凯. 新编社会学概论[M ]. 北京: 中国人事出版社,2000: 146.
[ 6]薛丰丰. 城市社区邻里交往研究[ N ]. 建筑学报, 2004( 4): 26~ 28.
[ 7]孙冉, 曹红蕾, 张炫. 邻居: 重新崛起的社会资本[ J]. 中国新闻周刊, 2006( 1): 65.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a6d2a57312b3169a451a4c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