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经典浸润童心

2022-03-25 02:00:18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诵读经典浸润童心》,欢迎阅读!
诵读,浸润,童心,经典
诵读经典,浸润童心

——以经典诵读促进山区儿童语言能力发展



山区学生,天真质朴中总自带上些野性,他们的语言带上点色彩,甚至像有些梁山好汉似的口出秽语,也是见怪不怪的现象。近年来,山区的孩子逐步熟悉网络却缺乏正确的引导,导致孩子们的文章中出现了“我和爸爸上街买了一大堆东东,准备给妈妈庆祝生日”这种语句。初读此语,我们都会认为是学生一时疏忽错将“东西”写作“东东”。然而,当我们在批阅作文时看到频繁出现的“东东”时,便不能等闲视之为“都是马虎惹的祸”。这实际上是网络规范用语冲击学生语言表达的表现。网络规范用语多为谐音、错别字,也有一些对传统语义进行了新的解释。比如:BBL(拜拜了)、稀饭(喜欢)、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还有近几年最流行的“囧(jiǒng,原意为光明,在网络上变为郁闷、悲伤、无奈等。作为一名山区语文教师,我始终为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名篇中的字字珠玑而骄傲,为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礼义廉耻、忠孝节义”丰富内涵而骄傲!而现在许多滥用和误用语言的现象出现在了我们身边,甚至正严重影响着儿童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这怎能不令人心痛?如何让山区儿童走进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于这座巨大的语言宝库中撷英集萃,让他们的心灵得到滋养呢?

一、以经典诵读在山区儿童语觉发展关键期奠定语言基础 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在研究中发现:儿童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语觉(语义知觉)关键期,即“语音辨析”和“语义辨识”这两方面的能力是天生的、可通过遗传因素获得,而且这两种能力的发展成熟均有其关键期。这一关键期(即语觉敏感期)大致是在212岁之间,而其中最敏感的年龄段则在8岁以前。在关键期内语义知觉要求提供语言环境和语经验(即相关环境中的练习),否则,即使大脑中枢有相关的潜在功能,也不可能实际发生。小学生正处在语觉敏感期内,为他们提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篇章或者典籍供其诵读,有利于儿童在吟咏诵读中含英咀华,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杨振宁先生的一段话对此予以了证实:“在我上小学年级的时候,父亲教我背诵了几十首唐宋诗词。记得似乎是从‘床前明月光’开始。有些诗句,例如‘少小离家老大回’‘不教胡马度阴山’很容易懂。许多别的诗句不全懂,但是小孩子很容易就学会了背诵。几十年来,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以后,才逐渐体会到‘高处不胜寒’和‘鸿飞那复计东西’等名句的真义,也才认识到‘真堪托死生’和‘犹恐相逢是梦中’是只有过来人才能真懂的诗句”。杨先生的话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在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内进行经典诵读,积累大量的语言素材,当其今后遇到相类似的情境或感悟时便能做到信手拈来、出口成章。

对于山区儿童来说,他们进行经典诵读的相关语言环境,多数是学校为其提供的,只有少数孩子的家长能够在这方面给他们提供帮助,有些留守儿童,都还没有养成看课外书的习惯,更别谈诵读经典。作为一名教师,带领他们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于山区儿童,我们应该带领他们读适合他们年龄特征的、有益的书籍,教会他们自己选择经典书籍,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逐渐养成阅读课外经典的习惯。

二、以经典诵读让山区儿童领悟美言美语 中国古典名篇极其讲究押韵、对仗、平仄,诵之金声玉振。无论是《声律启蒙》中的“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还是《三字经》中的“昔孟母,择邻处”乃至《千字文》中“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等都体现了语言的语音之美。诵读的过程中要求孩子们对汉字的发音要准确,要讲究音节、押韵、对仗、平仄等。如诵读李白的《静夜思》,从平仄上来讲是首句押韵的五绝诗,从平仄规律来看为“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从押韵来看韵脚是“七阳”,可“三江七阳”通押。诵读时还要注意节奏,床前///月光,疑是///上霜。举头//明月,低头//故乡。给学生提供名家诵读录音或者进行配乐诵读能够让学生更为深刻地感受到经典之美,受到美言美语的熏陶。通过诵读经典,我们山区孩子的普通话变得标准、流利,语音语调清晰明朗。同时还能够初步创造美,给一些歌词或者儿童诗提出建议,比如:在学歌曲《小小足球赛》时,第一段歌词是“青草地上绿油油,踢起我们的小足球,小足球,你在前面攻,我在后面守,小小球儿脚下传,凌空一倒钩„„”。学生提出,如果把“小小球儿脚下传”改成“小小球儿脚下走”就会更押韵了,还觉得小足球像个顽皮的小孩。是经典诵读让学生深刻体验了语言之韵律美、语音美、节奏美,并能有意识地创造美言美语。

三、以经典诵读提高山区儿童的语言理解交际能力

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寓言故事、成语、俗语,会了解更多的词语的含义。比如《三字经》中就有《孟母三迁》《孔融让梨》《萤囊映雪》等故事,有对“三才” “九族” “六畜”等的解释。诵读中自然会产生“滚雪球效应”,由一句话引出一个故事、一个人物,由一个人物又引出多个人物、多个故事,最终,学生头脑中积累了大量素材。在语觉的作用下会更为有效地理解新接触的语言。我们曾做过这样的测试:学前班的学生诵读《三字经》之后,在诵读《弟子规》时进行测试,在教师未加讲解的情况下随机问5个孩子“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的意思,学生能够说出大概意思。由此可见经典诵读在发展学生语言理解力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有关研究表明:刚进入小学的儿童(约6岁)已经掌握3500个以上口头词汇,我国儿童到4岁以后对口头汉语的各种句型的掌握已趋于完善与成熟。在经典诵读中学生又积累了大量的书面语言材料,并在语觉的作用下初步感受了语法规则与书面语的表达方法。这些都为学生口头交际和习作奠定了基础,能够提高学生的交际水平。同时,传统文化经典中的一些交际规范,如《千字文》中提到的“笺牒简要,顾答审详”《弟子规》中的“称尊长 呼名”“问起对 视勿移”等,对发展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也有一定作用。在我校“诵读经典、浸润童心”展示活动中,学生讲故事绘声绘色、语音优美;学生诗文诵读抑扬顿挫中透露出深切的感悟;学生的读书笔记《书海拾贝》字迹清晰、书写工整;学生的个人习作集《童年趣事》《我爱我家》《成长的足迹》散发出阵阵幽香;学生的小说、漫画故事册给我们带来惊喜„„经典诵读使学生避免灿烂的心声无以言表的尴尬,在语言交际中少了一点粗俗的表白,多了一点儒雅的谈吐,少了一点词穷木讷,多了一点从容与淡定。

当温总理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 等妙语抒胸臆、谈时事、论国情时,我们不禁深深折服。这里不仅有其人格的魅力,也有其语言的魅力。而这语言的魅力便根植于总理深厚的文化积淀,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经典诵读无疑会为山区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语言魅力的形成指引前行的方向,提供前进的动力。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a3312aa01f69e3142329415.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