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静,是人生最高境界》,欢迎阅读!
静,是人生最高境界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道德经》)就是说,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万物纷纷芸芸,最终都将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静”,“静”就叫做复归本性。
现在很多人就没有把这个“静”理解透,认为就是简单的静止、冷静一下、闹中取静、安安静静。这是错误的,是完全在误读国学。
即使是周国平说的:“安静不是静止,不是封闭,如井中的死水,而是因为摆脱了外界的虚名浮利的诱惑,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而那些能够真正做到静的人,他们能够正视自己的内心,正视自己的想法,能够抛却那些繁华,真正的安静下来,真正的做自己,当一个人能够正视自己的时候,能够做自己的时候,也就能够治愈自己了。”都没有真正诠释“静”的含义,没有理解传统国学关于静的精髓。
《道德经》里已经说得很明白,静曰复命。就是说,静,就是回归人的本性。就是人性。是不是简单明了?
但我看过很多人吹得口里白沫直翻,就是没把这个人性说清楚。 一说到静,就是别烦我,我想静静;躲世外桃源去清修,静;不贪图荣华富贵,四大皆空,静。一种世外高人遁入空门的感觉。这些都是错的。是被误导了的一种假象。这是一种非此即彼、非黑即白、不对就错的矛盾哲学。
我们来看看,传统国学指的静,是回归人的本性也就是人性,与那些所谓的躲清静的静是不是一回事。
究竟是积极的人生观还是消极的人生观?既然是静是回归人性,那么究竟什么是人性?人有本性,就是说的人性,这个本性是全人类共有的人性的一面;食色性也,人有实质的肉体,与所有动物一样,有兽性的一面。
“人之所以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人即使不教化但能做一些事,这是人天生带来的好的能力;即使不假思索,有的事情也是知道的,这就是天生的道德。这两样东西,就构成了良心,就是天地良心。
也就是“人之初、性本善”。人,就天生具备这种灵性良心。人既有灵性良心,属于精神层面的一面;人也是血肉之躯,食色性也,属于物质层面的一面。
精神和物质,是矛盾的两个面。对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有过风趣地表述:“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物质的纠缠。”一个社会,都是经济基础(物质)决定上层建筑(精神),何况人乎?所以,我们今天用当代的语言,来诠释传统国学精髓,就能让人比较好懂。
古代的文言文、先贤哲学思想,发展了几千年,通过历朝历代思想家文学家附以自己的解读,肯定会变味的。
加上古代人因为笔墨纸砚紧张而惜字如金,不肯多说一个字。后来的人就更难理解其本意了。
当代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的机体上存在着“用于个人生存、人种繁衍、群体稳定的动力性机制,即是与快乐痛苦的感觉紧密相连的机体需求”。包括生理需求、情感需求——精神层面的;生存、健康、劳动的机体需求——物质层面的。两种层面的需求,构成人的机体需求。这种机体需求,就是人内在的动力。如这两种需求没有了,生命也就结束了。
精神与物质,有人也表述为灵魂与肉体。
精神与物质,就是灵魂与肉体的和谐统一有机结合,就是人性。 当精神需求升华以后,就会发展成利他,为了保证精神需求,就需要有良好的物质基础——身体、健康,健康地活着。为了保证健康地生活,你就必须学习、劳动、锻炼、社交。你要学习、劳动、锻炼、社交,又必须遵守规则、鼓足干劲、情感交流。这又回到了精神需求层面。
物质精神,灵与肉,就像太极图一样,循环往复无始终。 这就是矛盾的统一。不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9fc4e6229f90242a8956bec0975f46526d3a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