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学前儿童游戏论名词解释自学考试》,欢迎阅读!
学前游戏论名词解释
1、恩物:德国幼教家福禄培尔为幼儿在园游戏、作业设计的玩具和材料,主要
6种。
2、蒙台梭利教具: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为训练儿童的知觉、进行感观教育和
发展智力而设计的14种教具,构成其教育的核心。
3、游戏指导的“三段论式”:我国幼儿园实际工作中,形成了一套来自前苏联
学前教育学的领导游戏的“三段论式”的方法模式,即将主题角色游戏的组织分成:开始—进行—结束。
4、剩余精力说:代表人物德国席勒和英国斯宾塞。游戏是儿童和高等动物对剩
余精力的一种无目的的消耗。
5、生活预备说:代表人物是德国格鲁斯。游戏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无意识的准
备(游戏是准备生活阶段儿童练习本能的一种手段)。(预演说、能力练习说、前练习说)
6、复演说:代表人物美国霍尔。游戏是人类生物遗传的结果,儿童游戏是重现
祖先生物进化过程及过程中产生的动作和活动。
7、成熟说:代表人物荷兰拜敦代克。游戏是儿童操作物品进行活动,是幼稚动
力的一般特点的表现。
8、补偿说∕发泄论:即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创始人弗洛伊德。游戏是儿
童的精神宣泄,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欲望,再现那些难以忍受的体验,缓解心理紧张,减少忧虑。
9、同化:在某个情景中,儿童使用已获得的图示或技能从事并完成活动。 10、顺应:儿童为完成某种目标而尝试新的图示或技能。
11、内驱力:有机体的需要状态,能够引起、激起行为,或给行为以动力。
12、探索动作:对当前事物的性质、事物之间关系、事物变化与自己动作之间关
系的考察,是感知觉的联合运动。
13、机能性角色:儿童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的一两个最富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来
标识模仿对象。
14、互补性角色:以角色关系中另一方存在为条件的角色扮演。 15、内部动机:指活动本身来自于活动主体自身的需要。
16、外部动机:指活动本身是由他人的直接要求引起的。 17、游戏性体验:游戏中产生的主观感受或心理体验。
18、游戏:生于一定情境,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定心理体验的儿
童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
19、感觉运动性游戏:两岁前婴幼儿进行的游戏,其动因在于感觉或运动器官在
使用过程中获得快感,由简单的重复动作或运动组成。(机能性、练习性、实践性游戏)
20、象征性游戏:学前儿童典型的游戏形式,以模仿和想象扮演角色,完成以物
代物、以人代人为表现形式的象征过程,反应周围现实生活。
21、创造性游戏:较多体现儿童主动、创造的主体特征,突出游戏是儿童自主自
愿、创造的活动。
22、以物代物:用一种物体代替另一种不在眼前的物体,并用被代替物的名称命
名当前物体。
23、情景转变:使行为脱离原有的真实生活情景,即动作脱离真实背景。
24、角色行为:以他人为参照系,根据表象来模仿别人的行为。
25、角色意识:能分辨现实中的我与游戏中自己扮演的角色,即能在游戏中辨别
真假。
26、角色认知:对角色行为职责和角色之间关系的理解。
27、角色扮演:儿童在游戏中以人代人,通过形体动作、表情、言语等,模仿或
假装他人或某一非属于自己真实身份的角色行为及其特征。 28、游戏主题:反映游戏内容范围的中心议题,常作为游戏的题目。
29、游戏情节:贯穿于游戏过程的富有故事性艺术性的具体细节,是构成游戏内
容的基本要素。
30、人的基本活动:有两层含义:①一日生活中除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活动外,
发生频率和时间最多的活动;②对人的生活或身心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活动。
31、行为动机:实现人的需要与行为之间互动作用的心理中介或桥梁。 32、专门化玩具:根据游戏需要,专门设计制作,可直接充当游戏的员或设备的
玩具。
33、非专门化玩具:日常生活中无固定用途、玩法、确定性不强的废旧物品或天
然材料,及某些结构造型材料。
34、娱乐玩具:模拟动物和人的滑稽造型、动作的玩具。
35、形象玩具∕主题玩具:模仿物体原形的玩具。根据模拟对象有无生命,又分
为角色玩具和用具玩具两类。
36、技术玩具∕科学玩具:借助发条、惯性、电池、无线电遥控、声控、光控、
磁控、温控等活动的玩具。
37、场地空间密度:包括游戏人口密度(单位空间内的人数)和游戏材料密度(单
位空间内材料设备所占空间的比例)两方面。
38、场地结构:各种设备(或玩具)及其构成的各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户内场
地中主要探讨空间的开放和区隔;空间区隔的安排;小型分隔区和大型开放区与游戏品质的关系。户外游戏场地分为传统游戏场地和创造性游戏场地。
39、游戏的教育化:用教育目标来关注游戏,以教育内容和任务来分类组织游戏,
以儿童游戏的年龄特点为依据,加强对游戏的引导,使游戏对儿童的发展能够迎合教育的方向。
40、教育的游戏化:以游戏的特点来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谋求游戏般的乐趣,
使枯燥说教变成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幼儿获得游戏的心理体验。 41、活动区的界限性:各活动区要划分清楚、界限明确,便于幼儿开展活动、教
师进行管理。
42、活动区的相容性:布置活动区时考虑各区域的性质,尽量把性质相似的活动
区安排在一起,以免相互干扰。
43、活动区的转换性:教师划分各区域时,考虑幼儿可能出现将一个活动区的活
动转换延伸至其他活动区的需要。
44、目的性游戏∕自选游戏∕本体性游戏:让儿童自选、自由地开展游戏活动,
发挥自主性特点,激发内在活动动机,产生积极体验,通过轻松愉快的活动过程,促进身心发展,实现游戏本身的发展价值。
45、教学游戏∕手段性游戏: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活动实施教学,完成特定的教育
教学目标,即教学的游戏化。
46、游戏常规:学前教育班集体中开展游戏活动时,对儿童不适宜行为、适宜行
为的禁止或允许的经常性规定。包括使用玩具的常规、对其他游戏行为的规定。
47、平行性游戏:指导教师接近儿童,用相同的游戏材料一同玩一样的游戏,但
教师不与儿童相互交往,不参与儿童游戏。
48、合作游戏策略:当儿童专注于游戏时,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加入游戏过程,
仍由儿童掌握游戏进程,教师以暗示的方式引导儿童合理展开游戏情节。 49、领导游戏策略:由教师提议或事先设计一个游戏,并在指导游戏时扮演一个
关键角色,至少部分控制游戏的进程。
50、学前游戏评价:以教育中的学前儿童游戏为对象,判断其效用的价值。 广义:既是对学前儿童游戏教育实施的评价(教师指导游戏的行为、环境
材料的创设、计划制定、时间安排、游戏开展与指导中的保教质量的评价等);也是对学前儿童游戏行为本身的评价(儿童游戏中的情绪状况、兴趣偏好、认知和经验水平、使用操作材料的情况、语言水平、社会性的表现及游戏的自主性、创造性等)。
狭义:对儿童游戏行为本身的评价。(游戏教育作用的评价、儿童现有游
戏发展水平的评价)
51、游戏指导:教师在学前儿童的游戏过程中,合理地对儿童施加一定的影响或
干预,以保证游戏发展价值和教育作用的切实实现。
52、结构游戏∕建构游戏:儿童利用各种建筑、结构材料(积木、沙、土等),
进行建筑、构造的游戏。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9cf8acbb2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c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