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贤、乡土、乡愁:探寻乡村振兴的文化力量

2022-04-17 15:21:1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乡贤、乡土、乡愁:探寻乡村振兴的文化力量》,欢迎阅读!
乡贤,乡愁,乡土,探寻,振兴
乡贤、乡土、乡愁:探寻乡村振兴的文化力量

作者:暂无

来源:《乡村科技 2017年第36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描绘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振兴图景。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关乎农村产业、生态、文化建设的综合课题,超越了产业发展和经济范畴,涵盖了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化多个领域。如何让乡土文化回归并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如何让农耕文化的优秀菁华成为建构农村文明的底色,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时代课题。

由光明日报社、中国人民大学和黄山市委市政府共同举办的“乡贤乡土乡愁——乡村文化振兴的徽州探索”高峰对话日前在安徽省黄山市召开。与会嘉宾以黄山市的经验为案例,走进文化扎根的乡土之中,品味贤者被后世传颂的嘉言懿行,发掘乡贤文化对于当代的价值意义,在思想的碰撞与交锋中,探讨如何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传承乡土文化,促进乡村振兴。

乡贤:乡村振兴战略的精神灵魂

在徽州,随处踩着一块石板,就会触动一个时代。

唐模古镇

唐模被誉为“中国水口园林第一村”,一棵已有400多年的古槐树,见证着这个村的兴盛与沉寂,也目睹了几代徽州人的悲欢离合。这个历经百年风霜,以水口园林、徽派建筑和田园风光为主要特色的古村落,有风雅山水田园,也有徽派古建长廊,是目前徽派古建筑遗存最多的村落。

这个古村落是由唐朝越国公江华的太曾祖父叔举创建的,晚清翰林许承尧更让这个村落享誉安徽。许承尧不愿在京师过清闲安乐的翰林生活,1904 年毅然请旨回乡兴办新学,先后在故乡唐模创办了敬宗小学堂和端则女子小学堂,这两所学校成为今日唐模小学的前身。“皖南学务以徽歙最早,歙县兴学,则自许氏。”黄山学院原副院长汪大白介绍,正是许承尧的一腔爱乡之情才让今人看到了徽州园林的精品。

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李春林指出,徽州文化生态传承创新,既保护老祖宗的“筋骨肉”,又传承徽文化的“精气神”,让古老的文化在传承中迸发出勃勃生机。这种模式不仅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探索出一条操作性强的路子,也为全国范围大规模开展文化生态保护提供了可供参照的实践坐标,其中很多经验值得进一步总结应用和推广。

从许承尧到戴震,徽州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乡贤的美谈佳话。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曹新宇认为,乡贤是中国农村的客观存在,他们是乡里德高望众者,是公共事务的决断者,是纠纷矛盾的调解者,是乡风民俗的教化者,在乡村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历史上的乡贤留下了建筑园林、传统手艺,还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乡贤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乡愁为基因,以乡情为纽带,以乡贤为楷模,以实现乡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村民安居乐业为目标,对乡村振兴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国务院参事室研究员、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刘奇认为,乡贤是乡土文化的精灵,乡愁是乡土文化的折射。重塑新乡贤要着重从几类群体上努力,一是离退休人员叶落归根,二是大


学生村官,三是城归农民工,四是接受优秀家风家教熏陶的世家大族、名门望族的后裔,五是新富贤能者。

乡贤虽然没有正式头衔,却是“魅力权威”,通过自己的人脉、政府资源以及经济实力,可以协调解决村里人的困难,带领和帮助村里人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实现美好生活需要。

乡土:重新认识乡村的价值

夕阳西下,宏村的青瓦白墙笼罩在晚霞的掩映下。

漫步在宏村的街头巷尾,你会发现,这些村落都是根据当地自然条件进行建造,同时又兼顾居住的舒适性和用水、交通等生活的便利性。如今,这里古老的水渠仍然发挥着排水作用,村里的居民自顾自地过着日子。熙熙攘攘的游客和远处的古村落交相辉映,一副别样美景。

和宏村一样,徽州很多古村落都体现着极强的系统思维,“生之于地,善之于天,为之于人”,充分体现了“山水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古人的智慧化为淳朴的乡土情结,凝结在古村落的历史和现代发展中。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迫切需要深化对乡村价值的认识与理解。

安徽宏村

“长期以来,我们把乡村看作各种问题的来源,给乡村贴上了落后的标签。但是黄山的探索证明,乡村正在提供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新选择、新路径。”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高丙中指出,黄山的美丽乡村建设为全国的国土合理利用、宜居家园建设提供了新的空间,为中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战略、新规划提供了一个新答案。

徽州古村落

专家指出,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已成为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今天,乡村的绿水青山已是人们寻求“诗意栖居”理想之地、健康养生的归宿之所,乡村中那些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田园村落、特色小镇将成为新财富积累的落脚点,乡村成为井喷式消费之地。

徽州古村落

“重新认识乡村,需要处理好四个关系。”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院长王思明认为,首先要处理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关系,二是处理好保护利用与农民的关系,农民应是发展的主体,是发展的受益者。三是处理好生产、生态与文化遗产开发利用的关系,主动加快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通过“绿化”“美化”“规划”等措施,以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和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为重点,把乡村建设成为生态宜居、富裕繁荣、和谐发展的美丽家园。四是多方努力和统筹协调的关系。当下农村的管理涉及多个部门,时常出现多头管理和条块分割的状况,建议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协调推进。

古村街景

在乡村价值重构中,农业的功能也得到了新的拓展。农业的特质不只是物质生产,还具有环境保护、文化传承、娱乐休闲等多种功能,农村也成了承载生产、生活和城乡交流的“多重价值空间”。田园东方投资公司副总裁赵铭熙认为,乡村振兴要实现“农民富、农业强、农村美”,这是乡村振兴系统思维的价值追求。




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胡彬彬指出,对乡村价值的重新认识也是不断深化对城与乡关系认知的过程。不能简单认为城市文明高于农村文明,也不能简单认为农村文明高于城市文明,二者是相互依存、功能互补、相互促进的关系。在乡村振兴中,要发现乡村的生产价值、生活价值、生态价值,让古老农耕文明蕴涵的尊重自然、敬畏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得到有效彰显。

乡愁: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复兴

在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镇琶村村史馆,被发展淡忘的“乡愁”这几年又回来了:由郑氏祠堂改建而来的村史馆成了村民、游客追忆往事、感怀农耕文化的绝好去处。水壶保温木盒、四方格火锅器皿、清朝帽盒……在这个面积有500 平方米的村史馆里,一件件由村民主动捐出的物件让人啧啧称奇,丰富的馆品让很多村民找到了乡愁印记。

琶村、水东村、祖源村、雄村、卖花渔村……从2016年开始,黄山市推进第一期7 所村史馆建设。黄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路海燕表示,要把村史馆建成传承历史文化、展示礼仪徽州的新名片,成为承载乡恋乡愁、构筑精神家园的新阵地,成为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带动全域旅游的新引擎,成为农村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的新高地。

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镇琶村

徽州是一个长期承接传衍中原汉民族文化的典型地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保留了极为完整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各类要素形态。这里有着浓郁的乡贤文化、乡土气息、乡愁情结。乡贤、乡土、乡愁滋润着文化传统,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徽州人。专家指出,要在乡村振兴中留住乡愁,说到底就要守护我们的文化根脉,建设我们的精神家园。

“乡愁作为一个最大的吸引物,将城里的人吸引到农村,将农村里的人留在了农村。”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教授黄波认为,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以乡村文化为载体,既要从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去着力解决“三农”问题,也要从战略层面去谋划和推进农村改革。

“乡愁是乡村文化旅游的心理起点。”京东集团生活旅行业务部总经理孙峰分析,要让徽文化落地一定要有产业承接和项目载体,同时还要生活化。乡村要善于挖掘文化,吸引城里人去体验和消费,要培育品牌,拉长产业链。

“古村落的文化价值不仅仅体现在门票上。”北京外国语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执行院长吴浩建议,要加强文化资源的挖掘和运营,用IP 撬动更大的价值。比如法国的普罗旺斯,不是简单的薰衣草种植,而是形成一个“浪漫”的文化符号,设计出不少独特标识的衍生产品,拉长了产业链,放大了价值,形成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的良性互动,实现农业、农村、农民的融合协调发展。

专家建议,要发挥乡村文化在稳定社会、凝聚人心、和谐社会方面的作用。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提升,要通过对文化资源的静态保护和活态利用有机结合,让文化因子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来源:中国乡村旅游网2017-12-15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9bcf240cb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79.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