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佛教在现实社会的意义和发展历史》,欢迎阅读!
(现实意义)佛教除了提升世人的道德外,还有着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繁荣,最简单,
就说佛教在降低人贪欲这一条上的积极意义。
首先欲望过高,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为了追求欲望过于偏重经济发展,而过度消耗自然资源,破坏自然环境。当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问题大家都已经认识到了,这儿着重强调的就是从根本上着手。什么是根本?就是降低人的贪欲。只有贪欲才是人们向自然过度索取的原动力。贪欲低了环境保护才可能,可持续发展才能更长久。我们不用说中国,像美国,算是很重视环保的了,但美国每年向空气排放的污染却还是最重,为什么?因为人们都想着便利享受,用车最多,消耗能源也最多。贪欲不降,人们对环境的损害无论如何也降不到哪儿去。实际上以美国那样的经济发达程度,经济上只要能维持持续发展不下降就可以了,关键是要保护好环境,多发展宗教、文化事业,这样人们的生活才能更快乐幸福。
其次欲望过高,更容易导致经济发展出现为一己私利而破坏他人利益的负面行为, 比如贪建筑工程款而造成豆腐渣工程,又如为节约成本,煤矿安全措施不到位,还有各种经济领域中的犯罪或不守商业信用的违约行为,这些几乎都是为了一己贪欲,而最终害人害己。 现在贪欲降低,人们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更多的开始追求自心的快乐,这种为贪欲铤而走险、自害害人的行为自然就少了,经济发展也会效率更高。
再次,发展经济本身不是最终目的,经济是为人服务的,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人们生活得快乐。以刺激欲望来发展经济,有点本末倒置。快乐实际上是一种心理,一种精神状态,并不单纯决定于外在物质条件。人通过欲望满足获得的快乐,大致可以用这个公式表示:快乐大小=实际所得/欲望大小。降低欲望直接导致快乐增大。
第四是发展经济本身的付出。因为发展经济要花时间和精力,尤其在大城市,生活节奏快,人忙于事,一天属于自己的时间没多少,还谈得上什么快乐呢。 中国圣贤老子所认为的理想社会,就是“小国寡民”,生活简单,俭朴,人心也质朴,这样人其实也最快乐满足。现在社会发展到这种程度了,人心质朴小国寡民做不到,那么可以在适度发展经济的同时,大力提倡清净俭朴的生活方式、重视内在道德的提升和外在环境的保护,这样社会才能长久稳定发展,人民生活也更快乐满足。
总之,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人们要是无限制的追求欲望的满足,那么永远也不会满足。只有在适当发展经济的同时,调整人心,让人们少欲知足,才是唯一的可行之道。从佛学角度讲,人的快乐在于自心本身,人就是要世俗的贪欲降低,修行佛道,才能感受到内心的纯净快乐。贪欲降低,本身就使人更快乐,何况现在还有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呢。这是弘扬佛教首要的一个利国利民之处。
当前中国有一个危机就是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长此下去可能造成严重的社会矛盾,弘扬佛教,可以使人明白富贵贫穷的宿世因果,可以很好的缓解这个矛盾。贫穷低下之人不要去嫉妒人家富贵,更不可斗争抢夺,而要修福积德,这才是追求富贵的正道,嫉妒嗔恨、争斗抢夺的行为,只是有损自己的福德而已;富贵之人也不要倚仗富贵,骄慢行恶,而更要勤修福德,以得长久的富贵利乐。
综上所述,佛教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且积极的意义,
(发展历史)佛教是世界性三大宗教之一。它于公元前六世纪晚期产生于古印度,
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内地。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中国化,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宗教之一。浩瀚的佛教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欲认识中国文化,不可不了解佛教,不可不稍知佛教典籍。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至今已2000年。它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的传统思想和文化。历史上真实的佛教决不是一种孤立的信仰,它一直与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各种哲学思想,民间的
风俗习惯,社会道德乃至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结合任一起。中国佛教虽然与印度佛教有渊源和继承关系,但佛教传入中国后,就逐步结合中国社会历史的特点,接受着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影响和改造,然后才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并产生了大量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精神和新面貌。中国佛教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成为中国文化思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中国佛教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汉代佛教。此期佛教刚传人中国,以佛经翻译、解说、介绍为主,翻译的主要是禅经和《般若经》。这时期,人们把佛教看成是黄老之学的同类,禅学被看作是学道成仙的方术之一,佛教是在与道教方士思想结合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所以,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佛道时期。
第二个时期是魏晋南北朝佛教。 此期佛教被大量翻译,中国僧侣佛学论著纷纷问世,般若学出现了不同学派,民间信仰日益广泛和深入。著名大师有道安、慧远、鸠摩罗什等。重要佛学思潮,一是般若学空论,二是因果报应 和神不灭论。此期,佛学受到了当时玄学的影响。它研究体用、有无、本末这样一些比较抽象的理论,广泛地影响了当时佛教的发展。所以,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佛玄时期。
第三个时期是隋唐佛教。此期,是佛教的全盛时期,也是它中国化的时期。这时期翻译过来的佛教典籍已极为丰富,随着政治的统一 ,经济的发展,文化交流融合趋势的加强,佛教得到空前的发展,创立了不少新宗派。如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禅宗、三论宗、净土宗、律宗、密宗等。每一宗都有自己的理论和修持体系,师道相传,谨守不变。唐统治者(除唐武宗外)实行儒、佛、道三教并行政策,使佛教得以昌盛,同时促进了儒、佛、道的融合。封建统治者利用儒学治世、佛学治心、道教养身的不同功能,使其作用互补,以达到维护统治的目的。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摄取儒、道思想,不仅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宗派,而且提出了一系列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理论。如天台宗把道教的丹田、炼气等说纳入自己的学说,倡导修习止观坐禅除病法。华严宗不仅把儒道思想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而且 以《周易》的元、亨、利、贞四德配佛教的常、乐、我、净四德;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五常配佛家的不杀生、不邪谣、不饮酒、不妄语。这就把佛教的理想境界、道德规范与儒家的德性、德行等同起来。禅宗则更进一步,不仅不提倡念佛、拜佛、坐禅,甚至呵佛骂祖,主张性净自悟,凡夫即佛,在日常生活中即可实现成佛理想。这种思想深受道家的自然主义、玄学家的得意妄言理论以及旷达放荡、自我逍遥的影响。隋唐佛教的特点是系统性、宗派性。
第四个时期是宋元明清佛教。此期的佛教由盛转衰(主要指汉族地区),佛教与中土固有文化和民俗进一步融合,在民间信仰上树立了广泛而牢固的基础,但并无新的宗派产生,主要是禅宗还在流传,其次是净土宗。在理论方面也无创新,主要是证明佛教理论与正统的儒家思想不违背,提倡三教融为一体,表面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也掺杂了佛教思想。概括这一时期佛教的特点是,结合了中国封建政治、伦理,使之更加中国化。
第五个时期是近代佛教。此期,由于受到西方外来思想的冲击,佛教思想也无形中受到国外资产阶级哲学的影响。佛教部分理论成为沟通中国传统思想和西方外来思想的一个中间环节。特别是戊戌变法之后,一些倡导改良运动或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学者,对佛学理论都有所发挥。并且和新的思潮结合在一起。
以上是中国佛教发展史的粗略轮廓和不同时期的主要特点。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9a3b9c46137ee06eff918a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