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太守行》原文、书下注释、赏析

2022-03-26 05:10:3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雁门太守行》原文、书下注释、赏析》,欢迎阅读!
雁门太守行,赏析,注释,原文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2城欲摧3,甲光向日金鳞开4 5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6 半卷红旗临易水7,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8上意,提携玉龙9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旧题,唐人好用这样的诗题写当时的题材,作品极多,而李贺

这一首由于构思奇特,想象丰富,在当时即享有盛名。有这么一个故事:一天,李贺带着他的试卷去谒见韩愈,因正值酷暑,韩愈倦极思睡,衣带已解,闻报后想推辞不见,可是打开诗卷,第一首就是《雁门太守行》,读罢大惊,立即束带出见。这件事虽不一定属实,却也说明这首诗的确不同凡响。 读这首诗,首先有一个定性问题:是叙史还是抒情?这首诗大致背景是唐代的边镇战争,这一点历来并无太大争论,但在具体解释上却存在着分歧。不少诗评家喜欢把它跟元和年间的某次战役联系在一起,而后按战役的实况来解释诗句。这样解读,显然是忽略了诗人特有艺术概括方式,把诗看成了历史事件的实录,难以揭示这首诗的思想意义。我们则认为这是一首以战争为背景和主题的抒情诗,诗人用极凝练的方式概括了这场战争的艰苦性,高度赞扬了对官军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给他们的斗争染上了悲壮的色调。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这是一支激荡人心的战歌。

确定了定性问题,我们才能看出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来。最明显者莫过于诗人构思的大胆,他把一场战争高度集中在一昼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诗中只写了三个画面:一个在白天,现敌军云集而来,官军戒备森严;一个从白天到黄昏,表现战争的惨烈;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实际上连24小时都不足,却涵盖了将士们在战争中的主要活动,也反映了战争的艰苦性。这是就诗的整体说的。再细看各句,还会发现诗人善于运用奇特的艺术细节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例如“黑云”两句就勾画出这样的图景:城头弥漫着乌云,似乎淹没了一切,但偶尔大风吹过,云中透出日光,照在城头士兵的铁甲上,金光闪闪,显示出了不可侵犯的气概,正如杜甫的诗句“武帝旌旗在眼中”《秋兴》)一样,给人以无比威严的感觉。历代注家对这两句是实写景物还是以“黑云”代指攻城敌军之多,颇有争议。其实不妨将其理解为大战开始之前紧张的氛围,至于“黑云”是实指还是代指,“黑云”与日光能否同时出现,倒不是很重要的问题。

“角声”两句的写法则不同。作者不从正面写战争的惨烈,只是用“角声满天”表现战争的规模。鼓角齐鸣,杀声干云,战争是残酷的,而“秋色”又是美丽的,将反差极大之事凝于一句,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雄浑壮烈之美。“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历来说法不一,大致可以理解为战场血流成河,渗入土中,在夜色中凝为紫色。这句承上句,也从侧面写战争,给人以悲壮之感,与上句的雄壮有所不同。其下,“半卷”两句,先以“半卷红旗”写乘夜奔袭之状,地点正是燕、赵英雄慷慨悲歌之地,再加上一个“鼓寒”的声音细节,悲壮的气氛就更浓了;至于奔袭结果如何,在抒情诗里是用不着交代的。

诗作的结尾也很有特点:“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是抒写官军全体将士的心愿。这里表现出的忘身报国之情,感人至深。用燕昭王黄金台上延揽天下之士的典故,


又契合了古人“士为知己者死”“拼将一死酬知己”的价值观,含蓄地点出了诗作的主旨。 1.选自《李贺诗歌集注》卷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雁门太守行,乐府曲名。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2.[黑云压城]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3.[城欲摧]城墙仿佛将要坍塌。4[甲光向日金鳞开]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5.[角]军中号角。6.[塞上燕(yān)脂凝夜紫]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燕脂,胭脂,色深红。此句中 “燕脂”“夜紫”皆形容战场血迹。7.[易水]河名,发源于河北易县。战国时荆轲《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8.[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9.[玉龙]指宝剑。传说晋代雷焕曾得玉匣,内藏二剑,后入水化为龙。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991cf4e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b3.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