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科普小品文中的语言学习》,欢迎阅读!
科普小品文中的语言学习
文峰学校 陈微娅
科普小品文是小学语文课本中比较特别的一种文体。它把抽象、深奥的科学知识通俗生动地、深入浅出地介绍给读者,达到普及科学知识的目的,是科学小品的主要特征。科普小品文是说明文的一种,它与其他说明文的不同之处,是采用了某些文学的表现手法。我们小学语文课本中选入一般都是科普小品文。一般说明文字,总是有些枯燥的,而科学小品正避开了这个短处:它短小精悍,一篇集中说明一个问题,资料可靠,数据确凿,力求知识的科学性;它玲珑活泼,有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可叙述,可描写;它通俗生动,常采用拟人的手法或漫话的方式娓娓而谈吸引读者,或以引人入胜的故事、优美的诗句引入正文,然后解说事理。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常被综合运用在行文中。因此这类文章承载着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了解说明的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等功能。
科学小品文教学最难处理是科学知识、说明方法与语言形式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我们很容易将课上成科学课或说明方法讲座课。很多老师在实践中,往往“买椟还珠”——误以为说明文的目的是给人以知识,在教学中就应当以此为主要学习目标。因此,我们处理科学小品文,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时,会千方百计地大量拓展关于该领域的知识:讲《奇妙的克隆》,教师搜集大量动植物有性无性繁殖的知识给学生阅读讲《看云识天气》,课堂成了各种天气预报……这样大雨倾盆式的课外的知识轰炸,势必将语文课异化为常识课。在这样的课上,知识,似乎成了教学最核心的东西,而承载知识的语言与表达方式,则似乎成了附庸之物。这恰恰是买椟还珠,舍本逐末做法。
科学小品,选入语文教材,它就成了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有效载体。因此说明文教学理应具有语文课共有的特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提高。而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语文能力的核心则是语感。因此,科学小品文的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为主要目标,将获取知识,领悟方法,培养语感有机地整合起来。下面我试着结合一些课例,来说说在科普文教学中的粗浅想法。
一、初读文本,梳理科普文的脉络
科普小品文具有条理清楚、结构严谨的特点,对科学知识的说明,是按序列层层展开的。因此,科学小品文的语感教学,要致力于从整体和局部上梳理和把握说明文的内在逻辑结构。这对学生今后说话写文章有条有理是大有裨益的。那么如何致力于说明逻辑结构的把握呢?在教学五上《松鼠》一课中,我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说明思路。课文根据事物特点,合理安排说明顺序。课文第1段总说松鼠的三个特点,归结为“很讨人喜欢”。下面几段依次分说它的三个特点。再补充介绍它的使用价值,说明它不但“讨人喜欢”,而且“很有用”。这样写,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同学们通过初读整体对松鼠这种小动物获得了清晰的印象。然后,我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认识,本文在具体说明时,根据事物的特点,分别采用了其他一些说明顺序。如第1段介绍松鼠的三个特点,是从外表(外形漂亮)到内部(习性驯良、乖巧),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之间,又是由主(主要特点)到次(其他特点),第5段介绍松鼠搭窝,则是以时间为顺序。通过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注意文章叙述的条理性,感受知识介绍的因果关系。此外,我不仅引导学生关注句与句之间的条理和顺序,还引导学生从段与段之间来把握
文章叙述的条理和顺序。如在学生抓住了松鼠的特征后,我启发学生思考:课文2、3、4、5段的顺序能否调换?通过阅读讨论,同学们认识到文章说明顺序的安排,是由说明对象的特点和说明的目的决定的。 二、细读语言,体会科普文的语言特点
科学小品文总是承载着对科学知识普及的使命,但是这种普及只有通过生动有效的说明方式才能实现。因此,说明文的语感教学,在引领学生掌握文本所承载的科学知识的同时,更应点拨学生体会其丰富多样的说明语言。
当前,科学小品文教学中,教师也普遍重视了说明方法的介绍。但是从总体上来说,理性分析多,读书领悟少;单独讲解多,整合感悟少。说明文教学,似乎形成了这样一种模式:学习知识——研究写法——联系生活。本来并没有情节的说明文,被肢解得只剩下知识的条条杠杠;本来叙述简洁理性的语言,被分析得只剩下概念化的“写得生动而准确”。这样一来,课堂缺乏了生趣,科学没有了生命,文字缺失了魅力,情感游离了文本,学生失去了兴趣……这样的教学,知识是落实了,方法是渗透了。但是,一旦学生失去了兴趣,老师讲再多的说明方法,又有何用呢?所以在科普文的教学中,学习更要讲究情趣,引导学生静心体会语言,潜心朗读,欣赏语言。如三上《花钟》一课的学习中,老师明确告诉学生“不同的花写法也不一样”,进行逐句朗读体会,感受作者用词的丰富,拟人手法的形象生动;并在读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探寻作者写花的方法:抓住样子、颜色把花具体、写生动。然后通过“作者写得这么好,你能发现好在哪儿吗?”的引导,让孩子们发现,用上“左右”等词使语言的表达更准确,时间词用在前面、中间、后面才使句子的表达更生动富于变化等等,最后水到渠成地读好课文,进行背诵积累。所有的落脚点都回到语言的学习上。
三、品读语言,学习运用科普文的语言。
有这样一个通俗的故事,说的是三个父亲教儿子游泳,比比谁教得好:第一个父亲反复地口授游泳的方法,第二个父亲一边说一边让儿子在岸边比划着,最后一个父亲则带着儿子在水中边游边教。其结果可想而知。语感教学有类于此。如果对语言的感悟和积累没有最终深化到对语言的实践和运用上,那么,语感的培养也只能是坐观垂钓,岸上学泳了。从语言习得的角度看:感悟和积累只是对外在语言的吸收和融入,而运用才是对语感的内化和实践的过程,才能使外在语言逐步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科普文中同样也有许多的典型语例,值得学生学习运用。如在教学三下《月球之谜》时,我发现了3、6小节 “先列举实验结果,然后提出疑问”提问方法。学会提问是语文学习中需要重视的一个能力。我抓住这一语例,在理解体会了这一提问方法的基础上,模仿3、6小节,你能来问一问吗?教育学家指出儿童语言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不理解——理解——运用”三个环节,而“理解——运用”这一环节,能促使课文语言有效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抓住课文中的典型句式,由模仿到创新正是完成这一转化的途径。
这就是我对科普文教学的一点浅认识,希望大家多指正!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950a9c714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