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匆匆》教案》,欢迎阅读!
《匆匆》教学设计
重庆石柱黄水镇小学 谭顶梅
教材简析:
《匆匆》这篇散文写于1922年3月,当时作者已经24岁。五四远动时,朱自清为光明和新时代的到来而欢呼。五四高潮过后,由于旧社会没有摧垮,新的社会蓝图又不清晰,朱自清很想为国家做出贡献,但是他找不到方向,没有目标,于是陷入了思想苦闷中,徘徊于人生的十字路口。在犹豫、徘徊中眼看时光流逝,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散文。以此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初步感受作品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本文,感受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怜惜之情,理解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唤起珍惜
时间、要有所作为的思想意识。
2、 学习作者运用多种修辞的表达手法及紧扣主题的写作方法。分析文中含义深刻的句段,
进一步加深对文章思想内涵的感悟。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的词句。 教学重难点: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感悟文章深刻的思想内
涵。
2、 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抓住文章的重点句段,感受朱自清散文的语言之美,提高阅读能
力和欣赏水平。
3、 感悟时间的宝贵,树立珍惜时间、不虚度年华的思想意思识。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一篇关于时间的散文《匆匆》。那么,你们谁来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有关珍惜时间的格言和警句?
板书:匆匆 朱自清
二、了解作者及当时的社会背景 三、教师范读课文。
(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四、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学生边读边思考这篇文章写的什么内容,培养学生整体理解、感知的能力。) 1、 作者在文中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呢? 2、 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呢? 3、 老师小结。
五、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采用小组结合,分析讨论、概括总结的方式进行学习。) 1、 指名说每个自然段的大意。 2、 划分段落,总结段意
六、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在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文题目,朗读导入 1、 板书
上节课,我们通过自读自悟、以读促悟,分析了文章的结构,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这节课我们依然以读的方式分析作者的表达方法和写作方法,进一步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品味文章特色,欣赏文章的美。 2、 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意境 二、品读好句
用大屏幕出示重点句段及相关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些句段的特色,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用排比的句式描写燕子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有再青的时候,桃花有再开的时候,在描绘的春景之中,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念。
2、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作者运用极新奇巧妙的比喻,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极小极小的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浩瀚的大海。日子显得多么的渺小,消逝得那么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3、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作者用一系列排比句描写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洗手、吃饭、默思,“日子从水盆里过去”“日子从饭碗里过去”“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以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
4、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作者把自己八千多个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括,使时间匆匆而去的形象化为“如轻烟”“如薄雾”,比喻独特,联想新奇。轻烟、薄雾瞬息被“吹散了”,被“蒸融了”,日子就是如此稍纵即逝。作者用全身心去感受时光的流逝。 三、体会特色
让学生独立思考,分析文章都有哪些特别之处。 (修辞手法、叠词、短句的运用、首尾呼应……) 四、赏析全文
《匆匆》是朱自清笔下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作者思绪万千,带着饱满的情感,运用通俗易懂的语句,以细腻独特的笔触,形象奇妙的构思,写出了自己无法挽留时间的感慨及对生命价值的思索。作者匠心独运,在作者不断的追问、反问中,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不甘心虚度光阴、力求上进的精神。 五、升华感悟
板书设计:
匆匆 朱自清
过去——无奈
时光匆匆
一去不复返 现在——反思 珍惜时光
未来——追求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8d92beff8c75fbfc77db2c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