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阅读答案及赏析

2022-07-28 14:08:1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苏轼《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阅读答案及赏析》,欢迎阅读!
风涛,浣溪沙,万顷,苏轼,赏析
苏轼《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阅读答案及

赏析



浣溪沙 苏轼

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樽前呵手镊(ni )霜须。

【注】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此时词人被贬黄州。作者有序云:十二月二日,雨后微雪。太守徐君携酒见过,坐上作《浣溪沙》三首。明日酒醒,雪大作,又作二首。是篇为又作二首之二。

1但令人饱我愁无一句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2分)表达的情感是一致的,它们都抒发了诗人对于民生疾苦的深刻忧思。2分)

2)该词下阕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请简要赏析。4分) 答案:反衬。1分)下阕回叙前一天徐君过访时酒筵间的情景。歌伎的翠袖萦绕着如同柳絮般的雪花,红润的嘴唇酒后更加鲜艳,像熟透了的樱桃。翠袖、白雪、红唇,色彩缤纷而绚丽;而词人却于





1




酒筵歌席间,呵着发冻的手,分拨着已经变白了的胡须,忧虑不止。2分)词人以艳丽之景衬哀愁之情,通过反衬,表达出对国计民生的深刻忧虑。1分)

比喻。1分)下片回叙前一天徐君过访时酒筵间的情景。将白雪比喻成柳絮,将歌伎酒后的红唇比喻成熟透了的樱桃,借此渲染出酒筵的欢乐气氛;与词人手拔如霜的胡须的忧思形象构成对比,2分)衬托出词人对国计民生的深刻忧虑。1分) 赏析:

此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冬。词的上片描写雪景和作者由此而想象的来年丰收景象,以及因人民有希望获丰收、饱暖而喜悦的心情,下片回叙前一日酒筵间的情景,抒发了词人对于民生疾苦的深刻忧思。 整首词境界鲜明,形象突出,情思深婉,作者以乐景表忧思,以艳丽衬愁情,巧妙地运用相反相成的艺术手法,极大地增强了艺术的形象性,深刻地揭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词的首句,若据傅引旧注,则万顷风涛不记苏,当指苏州,旧注中的,当指苏轼。这一句说的是苏轼未把苏州为风灾荡尽的田产记挂心上。

但据现有资料,苏轼被贬黄州时无田产苏州,只熙宁七年(1074)曾于堂州宜兴置田产。从词前小序得知,苏轼此词乃徐君猷过访的第二天酒醒之后见大雪纷飞时所作。联系前一首写的半夜银山上积苏





2




涛江烟渚一时无的景象来看,又知徐君猷离去的当天夜晚,即由白天的微雪转为大雪。这样,万顷风涛不记苏,应为实写十二月二日夜酒醉后依稀听见风雪大作及苏醒时的情景,似宜作苏醒解。依此可知,词上片写词人酒醉之后依稀听见风声大作,已记不清何时苏醒过来,待到天明,已是一片银装世界。词人立刻从雪兆丰年的联想中,想象到麦千车的丰收景象,而为人民能够饱食感到庆幸。下片回叙前一天徐君猷过访时酒筵间的情景。歌伎的翠袖柳絮般洁白、盈的雪花萦绕中曳,她那红润的嘴唇酒后更加鲜艳,就像熟透了的樱桃。而词人却酒筵歌席间,呵着发冻的手,捋着已经变白了的胡须,思绪万端。

值得一提的是,词人摄取呵手镊霜须这一富有典型特征的动作,极大地增强了艺术的形象性和含蓄性,深刻地揭示了抒情主人公谪贬的特定环境中的忧思。这一忧思的形象,衬以白雪萦绕翠袖和鲜艳的绛唇对比强烈,含蕴更丰。

总体来看,上片比较明快,下片更显得深婉,而上片的情思抒发,恰好为下片的无声形象作提示。上下两片的重点是最末的无声形象。们彼此呼应,互为表里,表现了词人一个昼夜的活动和心境。遣词、用字的准确形象,也是这首词的特点。不记二字,看来无足轻重,但它却切词序酒醒而表现了醉中的朦胧。但令一词,确切地表达了由实景引起的联想中产生的美好愿望。烂樱珠,着一字,活画出酒后朱唇的红润欲滴。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7ee3e0899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37.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