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效应

2023-01-13 07:20:27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破窗效应》,欢迎阅读!
效应
破窗效应(英语Broken windows theory)是犯罪学的一个理论,该理论由詹姆士·威尔James Q. Wilson及乔治·凯林George L. Kelling提出,并刊于The Atlantic Monthly19823月版的一篇题为《Broken Windows》的文章。此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豫地抛,丝毫不觉羞愧。

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最终他们甚至会闯入建筑内,如果发现无人居住,也许就在那里定居或者纵火。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条人行道有些许纸屑,不久后就会有更多垃圾,最终人们会视若理所当然地将垃圾顺手丢弃在地上。这个现象,就是犯罪心理学中的破窗效应



你有没有见过一种现象,无论是上车排队,还是买东西排队,当你发现只要有一个人站在了队外,挤在靠前的位置,而没有人去阻止的话,那么必定有更多的人也会这样做,原来排好的队伍就没了。亦或是这样的情景,当你走在路上,发现只要有一个人在乱扔垃圾,而没有人制止的话,那么必定也会有更多的人也随处乱扔垃圾….种种事件都揭示出破窗效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 那么什么是我们所谓的破窗效应 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Philip Zimbardo1969).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威尔逊和凯琳揭示了这样一条定律: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同时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就极有可能演变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恶果(威尔逊&凯琳.1970

破窗效应是人心理最深层的一种"大众化"心理,以及追求"畸形"公平的心态作遂,认为他人为我也可为,“破窗效应反映了人与生俱来的一种"从众""怕担责"的心理.揭示了社会心理的含义(威尔逊&凯琳.1970。那么破窗效应出现的原因就与社会理学上从众的原因有关.有人说破窗效应就是通过破坏创造财富。其实破窗效应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心理学意义上的破窗效应,二是经济学意义上的破窗效应。理学意义上的破窗效应是现在较为广泛流传的破窗效应的主流含义,如前述材料所展现的,其核心理念在于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个信息必然导致这种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意义在于及时矫正和补救正在发生的问题。理学意义上的破窗效应主要是社会心理的范畴,是一种大众化的倾向 (郭台铭.2010)经济学意义上的破窗效应是指极具破坏性的战争或自然灾害,至少在短期内会拉动经济增长。现就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破窗效应机制浅析一下。


社会理学上的 破窗效应机制可能与人的攻击性有关。攻击性是指具有对他人有意挑衅、侵犯或对事物有意损毁、破坏等心理倾向和行为的人格表现缺陷,是人发起攻击行为的心理特征,即人格中所具有的产生攻击的内在可能性(叶茂林,2003。戴春林和杨治良等人的研究表明青少年的攻击性具有内隐特征(戴春林 & 杨治良 & 吴明证,2005。叶茂林使用表示攻击和被攻击相互作用的动词为实验材料,考察了未成年人攻击性的某些内隐社会认知特征,研究验证了在未成年人身上也存在有内隐形式的攻击性(叶茂林,2003。朱婵媚等人的研究表明未成年人具有内隐攻击性(朱婵媚 & 宫火良 & 郑希付,2006),上述研究都证明了无论是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都具有内隐的攻击性,人对他人有意挑衅、侵犯或对事物有意损毁、破坏等心理倾向和行为的人格表现缺陷就与我们的内隐的攻击性欲望息息相关。

虽然没有出现研究破窗效应与人类攻击性关系的相关文献,但是并不意味着两者不存在关系,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种思考:人类既有亲合的动机,也有侵犯的动机,即攻击动机,如果攻击动机被唤醒,那么破坏行为就应运而生。这样就可以解释我们为什么看到车窗坏了我们会有一种再去毁坏的冲动?为什么看到别人扔垃圾没人管,我们也会有一种扔的冲动?为什么看到别人插队也会去插队?这些都跟我们本身的攻击性欲望密切相关。为什么有的人喜欢同别人发生冲突或是在发脾气的时候砸东西,为什么人在愤怒的时候会想去毁坏?现在的社会现实已经让很多人倍感压力。房子、车子、事业、家庭等等烦心事总是让人身心疲惫。老板的责骂、家人的不理解、朋友的伤害让人透不过气吧?这时候人类本身潜在的攻击性欲望就会在爆发,进而做出破坏、毁灭的举动。亦或是嫉妒,亦或是心里的不平衡,亦或是对现实的反叛….总之,在这种氛围下,攻击性行为就会频繁发生,并成为一种主流型,这时候破窗效应的表现就会如此明显。犯罪就会在攻击性欲望下滋生。

多拉德(1939)曾经提出了一个挫折侵犯学说,当人的行为受阻时,人的攻击性行为发生机率就会大大提高。人类内隐的攻击性会激发我们的破坏欲,进而导致犯罪滋生。

破窗效应启示我们,如果某种不良环境因素出现且没有得到有效制止,就会对人们的心理产生相当程度的暗示性和诱导性;若不采取措施及时修复第一扇被打碎玻璃的窗户,就难免出现更多的问题,使更多的窗户玻璃被打碎,甚至引发管理上的严重危机。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避免破窗效应?首先得建立严密机制,防止有隙可乘;其次我们的政府应该严格执行规定,防止禁如虚设;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严肃处理违规,防止养痈遗患,而且也要注意对攻击性行为主体的破坏行为的制止,提升攻击性行为主体的自我控制力。同时破窗理论适合我们自身,对于我们自己的一些不好的习惯一定要及时改正,抵制环境影响造成的心理暗示,从而指导我们的行为规范

由于历史和传统原因,希腊的腐败现象最为典型。在欧盟的调查中,高达29%的希腊受访者称在过去一年中曾遭遇索贿。在透明国际调查中,近88%的希腊民众认为本国政府“腐败”或“非常腐败”,在欧盟中垫底。

希腊的“小信封”最为出名。到政府部门办事,塞个“小信封”已沦为常规。要及时看病,得给医生“小信封”;要取得建筑许可,就得给颁证官员“小信封”……透明国际的调查示,12%~14%的家庭有过给“小信封”的经历。

希腊全民偷漏税,希腊人做生意不喜欢顾客刷卡和索要收据。为了“收买人心”,政府也纵容“逃税”。按照2009年的纳税记录,全国只有1.5万人申报年收入超过10万欧元。希腊财政部统计,2011年全国约有90万人拖欠税款近411亿欧元。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7e7eafc3b3567ec112d8a48.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