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擢在文言文中的读音》,欢迎阅读!
擢在文言文中的读音
“擢”,古读 xuè(zhuó),音同(zhè ng)。古人在遇到生僻字的时候,多会选择用其他汉字替代或简化来表示。“擢”就是用另外一个汉字代替或简化的汉字。这个字最早见于《说文解字》:“从竹(zhǐ)”。《左传》中有“白公之竹”、“白公者,楚之士也,尝为楚大夫”的记载。
这两个典故都与竹有关,且都有“升堂拜竹”的情节:白公本是楚国人,他在自己的家乡种了很多竹子来供后人观赏(其中就包括现在我们熟悉的竹子)。楚文王听说白公是个人才,就派人来请他做官,于是白公为楚文王出谋划策、四处征战、发展楚国经济,为楚文王做出了很大贡献。
白公被派到别的国家去帮助别的国家治理土地时就会说:“拔山涉水,披荆斩棘,这些都是我作为一个臣子应尽的职责。”这里的意思是:自己要做一个有能力的人来治理国土(包括山川、河流)。
这种说法在《左传》中也有体现:公元前575年(晋景公四年)时,晋国大夫荀息来到郑国(今河南郑州东南)访问郑国的国君——宋桓公。
荀息到了郑国后先拜见了宋桓公;随后又到宋国国君家拜见了子皮(古代诸侯国名);又过了一会儿又去拜见子产(古代诸侯名臣、战国时魏国丞相魏齐是也);接着又到过卫灵公家里拜见;最后又回到了自己在魏国所住过的地方。
由此可见,在《左传》中荀息并不是专门去拜见国君或与人交往这么简单。 除了以上这些故事外,“擢”字还有另外一个读音: zhuó(zhǐ)。 这个读音最初见于《左传》:“白公之竹也(生长在竹子上),有白竹焉……”这个字后来在《左传》中出现过两次了——一次是春秋时鲁国使者前往楚国;另一次是战国时魏国使者前往楚国与楚王相会时使用。
“擢”字在现代汉语中有两个意思: ①插拔:拔取(竹子);
②加人于另一个人身上、他人身上(包括自己在内)的意思: ③提拔或授予。
【例句】楚军三度大败于晋军之后,士卒战亡大半。
【释义】楚国军队连遭失败之后,士兵就会变得很少了;连楚国的军队都被晋国打败了,这是因为楚军三次大败于晋军。
【释义】楚国军队受到三次打击而损失殆尽:第一次是前几年楚王对晋国发动战争的时候;第二次是楚王对晋楚进行和战而失败的时候;第三次是楚国在晋、楚之战后丧失许多兵力(兵士)的时候(《左传》载:“齐侯使人致诸侯国)。”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7af31d072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4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