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人与自然话题写作指导》,欢迎阅读!
“人与自然”类话题作文导写示例
【材料】
1、陶渊明在“采菊东篱下”的情境中觅得了闲适淡远;王维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优美意境中找到了精神归宿;朱自清在月下荷塘的美景中偷得了片刻的宁静和欢愉;李乐薇在“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里构建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史铁生在生灵生生不息地喧嚣着的地坛里获得了活下去的勇气……我们离不开大自然。大自然不仅是我们的生存环境,也是我们的精神依托。
2、地球及其居民好像进入了一个高风险地区。在这个危险的地方,全球气候变暖和土壤、河流及海洋的污染威胁着人们。水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同样面临着威胁,大量的垃圾也在不断产生,环境日益恶化的警钟早就敲响了。那么,为有助于环境的保护,人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3、古希腊悲剧大师埃斯库罗斯说:“非但不能强制自然,还要顺从自然。”革命导师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次胜利,在第一线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线和第三线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重新消除。”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我们该怎样与自然和谐相处,怎样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进而为人类自身造福呢? 【要求】
以上述材料为触发点,以“我们的大自然”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700字。 【审题指导】
写作时,可以从大处着笔,也可以小见大,大到整个宇宙,包括自然的许多方面;小到某一方面,甚至一草一木。可以回顾过去,可以关注现在,还可以预示未来。文体上不受限制:如果写议论文,可从宏观上去阐述,或者就某一件事展开论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条理清楚,说理透彻,结合实际,围绕这个话题立意,主要应该反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协调发展;也可以写记叙文(或散文),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鸟一兽,皆可入题,小中见大,从行为中体现一种意识、一种思索;还可以写成想象作文(寓言、童话类),从动物、植物的视角来解读人类,呼唤人类。
另外,语言的使用要尽量选用能激发人想象、带给人联想、引人思考、耐人咀嚼的文字,提高作文的哲思韵味。不论采用何种文体,都不妨采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排比、比喻、夸张、拟人等,这样会使语言多姿多彩,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例文】 人与自然
江苏省阜宁县明达中学裔利平
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又到了《人与自然》的节目时间了,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组前方记者采制的短片: 镜头一
浑浊不堪的河面上漂浮着数以万计的死鱼,在阳光的照耀下折射出刺眼的光芒。 镜头二
成百上千条已经被搁浅的船。 镜头三
一个空旷破落的几乎无人的村庄。
观众朋友,你们现在所看到的画面就是我们记者在×县×乡×村所拍摄到的。看了以后,我们不免疑惑,为什么会这样?就这一问题,让我们联系一下现场的记者××,请他来讲一下现场情况。
记者:观众朋友,您现在所看到的我身后的这条河叫×河,四五年前它还是一条碧波荡漾的河流,沿河的村民以捕鱼为生,因此这条河也就成了他们的生命河。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这里相继建成了几座大型化工厂,他们不注意污水处理,致使水资源不断被污染,短短几年,这里的环境就变成了现在这个
样子。这不仅影响了村民的日常生活,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居民的生命,导致不少村民不得不举家搬迁。好,我的报道就到这里。
(请导播切回演播现场)看了这则报道,让人不得不深思,导致这一悲剧的根源竟是人类本身。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与自然本来就是鱼与水的关系,互相依存,不可分割,可是人类为了眼前的既得利益,毫无节制地向自然界索取,索取,再索取。正所谓“付出”必有“回报”,人类的这种唯利是图的行为换来的是大自然对人类无情的惩罚:污水灭绝了生物,粉尘污染了大气,地震摧毁了家园,人类千百年来建立起的文明,刹那间就有可能化为乌有。正如一位环境学家所说:“人类如果再不珍惜自然资源,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自己的眼泪。”这将是多么可怕而又可悲的事情啊!
相反,如果人类和自然和睦相处的话,那么我们这个地球就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人与自然,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你给予我,我爱护你;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因此,我们应善待自然,顺应自然的规律,保持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节目的最后,我还想说的就是:何不行动起来?拯救自然,也就是在拯救我们全人类! 好!观众朋友,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会! 【简评】
这篇作文的亮点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结构形式创新。本文采用别致的表现形式———“新闻播报+主持人语”来反映生活,表现主题。结构形式别出心裁,独具一格,且富有时代色彩,值得称颂。
二是文末的“主持人语”点出了一个很有力的观点———“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可以称得上是议论精当,画龙点睛,发人深思。
三是采用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特别是化用舒婷《致橡树》中的诗句,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使文章文采斐然,极富才情。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77fb5ee07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f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