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诗词曲三首》,欢迎阅读!
诗词曲三首
【教学目标】
1. 感悟诗人的情怀。(重)
2. 欣赏诗歌的意境美,旋律美。(难) 【教学准备】ppt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也是代表了那几个时代的最高文学成就。
(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3. 根据诗句猜人物(李白)
诗中无敌,酒里称仙, 才气公然笼一代; 殿上脱靴,江头披锦,狂名直欲占千秋。
二.预习检测
1. 李白知识知多少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自言其母怀孕时有太白金星入其怀中。而后李白诞生,从小就极富文采。 李白的外貌:怒目嗔眉,样貌凶狠,常穿官服,无论去哪,都佩戴长剑。
2. 众人对李白才情的评价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韩愈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杜甫 3. 写作背景简介
这首诗就写于李白人生的第四个时期,写这首诗时距离其被“赐金放还”已有十年了。
总体来说这个时期李白正处于现实和理想的巨大矛盾中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前不久。李白于742年怀着远大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任职于翰林院。二年后,因被谗、而离开朝廷。大约是在公元753年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客居宣州不久,他的一位故人李云行至此,很快又要离开,李白陪他登谢朓楼,设宴送行。李白曾多次登临,并写过一首
4. 朗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5. 教师范读。 6. 解题 三.整体感知
1. 翻译全文
2. 全诗中多次提到“烦”和“愁”,结合全诗的背景想想作者为何而愁,为何而烦?
(壮志难酬、怀才不遇)
3. 由题目可知,本诗是给李云的饯别之作,诗人是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给李云送
行?
4. 小结:虽说是饯别之作,但诗的重点并不是写离愁别绪而主要是感怀,抒发自己的
理想和抱负不能实现的牢骚。
四.合作探究
1. 赏析中说本诗感情回复跌宕,一波三折,请你依据感情的变化为本,给诗分层并概
括层意
第一层:直抒心中的郁结。
第二层:目送归雁,酣饮的豪情油然而生。 第三层:登楼引发的感慨(豪情达到高潮) 第四层:壮志难酬的悲慨。
2. 本诗中的“蓬莱文章”和“小谢”各指的是谁?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蓬莱文章”本指汉代文学作品,这里借指李云的文章,从而赞美李云的文章有建安风骨;“小谢”本指谢眺,在这里自比小谢,流露出对自己的自信) 3. 找出作者对理想境界追求的句子。
4. 最后一层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壮志未酬的苦闷,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情) 五.小结全诗
1. 情感归纳。 2. 艺术特色赏析。
第二课时
渔家傲
一.词简介导入
词,就是有曲谱的歌词,是一种密切配合音乐用以歌唱的抒情诗体。源于唐初,宋朝大盛。主要分为豪放、婉约两大流派。 二.知识链接
1.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吴县人,少年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2. 写作背景简介
宋仁宗康定元年,作者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他在西北边塞生活了四年,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颇有成效。这首词就作于此时,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另一方面,也描写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3. 解题 三.预习检测
1. 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2. 教师范读 3. 翻译全词。
4. 本诗反映的西北边境的生活,那么戍边战士的生活如何?结合全诗分析。 (戍边生活的艰苦) 四.理解情感
1. 词的上阙写景,写了那个地方,哪个季节的景物?写出了景物什么样的特点,有何
作者用?这种景物给词人的总体感受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特点:苍茫辽阔,萧瑟孤寂;渲染了一中悲凉肃杀的气氛;)
2. 上阙虽是写景,但也透露出战争的情况?请结合相关句子分析战争形势。
(“边声连角起”表明战事吃紧; “孤城闭”暗示了敌强我弱,隐隐透出战争形势的严重。)
3.谁“不寐”?为何“不寐”?又为何落泪
4.词的下阙抒情,是全词的核心,抒发了此人怎样的情感?
(思念家乡和慨叹功业未立的复杂情感)
小结:这首词描绘了边塞的战地风光,写出了边塞的艰苦生活,表现了作者慨叹功业未成和戍边将士思念家乡的复杂感情。 天净沙.秋思
一.曲的相关知识导入
1. 什么是曲?
(“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 2. 曲的分类(剧曲和散曲) 2.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二.预习检测
1.解题。 2.作者简介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大都人,著名的元曲作家,“元曲四大家”之一,被时人美誉为“曲状元”。因这首小令,他被称为“秋思之祖”。
3. 朗读,明节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4. 翻译:缠着枯藤的老树上栖息着傍晚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桥畔住着几
户人家。年代久远的驿道上,游子在瑟瑟秋风中,骑着瘦马缓慢前行。傍晚的太阳向西坠落,悲痛到极点的游子,漂泊在天边极远极远的地方。
三.整体感知
1. 除了题目,全曲还有哪些景物表现出是秋季?具体的哪一时间?
(“枯藤”、“老树”、 “西风”——秋;“昏鸦”、“夕阳”——傍晚。) 2. 哪些景物有助于表现曲人的悲伤之情?
3. 这首小令写出了景物什么样的特点?有何作用?
(特点:萧瑟、悲凉,为后文抒情渲染悲凉气氛,衬托天涯游子的孤寂心情。) 4. 归纳情感
这首写景小令选取几个富有特征性的事物,巧妙地组合起来,创造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意境,用以衬托天涯游子孤寂凄楚的心情,抒发了天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四.质疑探究
既然是用悲景衬悲情,那么“小桥流水人家”是否与本主题不符?
(虽是清丽之景,但“人家”却更容易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以此来对比,反衬出游子的孤寂心情)。
小结:用景物点染秋,用景物表现“思”,把“秋思”表现的 非常凄恻。 五.作业
六.《天净沙.秋思》全曲暗含“秋”字最直接的景象是()()(),与“夕阳”相呼应的是
(),与“天涯”相呼应的是(),最能触发旅人思乡之情的景物是()。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756aa74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