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宋史-苏轼传》原文、译文》,欢迎阅读!
慨然【原】苏轼,字子胞,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 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日:“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 程氏日:“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
【译】苏轼字叫子胞,是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 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很有感慨,苏轼问 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能答应我这样做吗? ”程氏说:“你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 的母亲吗? ”
【原】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臼:“吾昔有 见,□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 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土,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 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日:“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译】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不久读《庄 子》,感叹说:“我从前有的见解,嘴里不能说出,现在看到这本书,说到我心里了。”嘉? 二年,参加礼部考试。当时文章晦涩怪异的弊习很重,主考官欧阳修想加以改正,见到苏轼 《刑赏忠厚论》,很惊喜,想定他为进士第一名,但怀疑是自己的门客曾巩写的,便放在了第 二名:又以《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殿试中乙科。后来凭推荐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 梅圣俞说:“我应当让这个人出人头地了。”听到的人开始哗然不服,时间久了就信服此语。
【原】丁母忧。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 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米,制策入三等,惟吴育 与轼而已。 【译】服母丧。嘉?五年,调任福昌主簿。欧阳修因他才能识见都好,举荐他进秘阁。考试作 策论六篇,过去人们应试不起草,所以文章多数写得不好。苏轼开始起草,文理就很清晰。 又笔答制策,被列入第三等。从宋初以来,制策被列入第三等的,只有吴育和苏轼而已。
【原】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叛官。关中自元吴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 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I匕自是害减 半。
【译】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叛官。关中自从元昊叛乱后,百姓贫困差役繁重,岐山下每 年输送到南山的木筏,从渭河进入黄河,经过砥柱的险处,衙前役人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到 其利弊所在,为他们修订衙规,让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进送或停止,从此害处被减少了一 半。
【原】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宰相 韩琦臼:“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 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 适足以累之也。”英宗日:“且与修注如何?”琦日:“记注与制诰为邻,未可遽授。不若于馆 阁中近上贴职与之,且请召试。”英宗日:“试之未知其能否,如轼有不能邪? ”琦犹不可,
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轼闻琦语,臼:“公可谓爱人以德矣。” 会洵卒,孵以金帛,辞之,求赠一官,于是赠光禄丞。洵将终,以兄太白早亡,子孙未立, 妹嫁杜氏,卒未葬,属轼。轼既除丧,即葬姑。后官可荫,推与太白曾孙彭。
【译】治平二年,入朝判登闻鼓院。英宗在做藩王时就听到他的名声,想用唐朝旧例召他进 翰林院,
管理制诰之事。宰相韩琦说:“苏轼的才能,远大杰出,将来自然应当担当天下大任。 关键在于朝廷要培养他,使天下的士人无不敬畏羡慕而佩服他,都想要朝廷使用他,然后召 来加以重用,那所有的人都没有异议了。现在突然重用他,天下的士人未必以为正确,恰恰 足以使他受到牵累。”英宗说:“姑且给他修注一职如何? ”韩琦说:“记注和知制浩地位相近, 不可马上授予。不如在馆阁中较靠上的贴职授予他,而且请召来考试。”英宗说:“考试不知 他能否胜任,像苏轼会有不能担任的吗? ”韩琦还是不同意,到试了两篇论,又列入三等, 得到了直史馆的职位。苏轼听到了韩琦的话,说:“韩公可以说是用德行来爱护人的呀。”
适逢苏洵去世,朝廷赐给他金帛,苏轼推辞了,要求赠父亲一个官职,于是赠光禄丞。苏洵 将死,因哥哥太白早死,子孙没有成人,妹妹嫁给杜氏,死了还未下葬,嘱咐苏轼C苏轼服 丧期满后,就马上安葬了姑母。后来大官可以让子孙得荫,就推让给了苏太白的曾孙苏彭。
【原】熙宁二年,还朝。王安石执政,素恶其议论异己,以判官告院。四年,安石欲变科举、 兴学校,诏两制、三馆议。轼上议曰:
得人之道,在于知人;知人之法,在于责实。使君相有知人之明,朝廷有责实之政,则胥史 皂隶未尝无人,而况于学校贡举乎?虽因今之法,臣以为有余。使君相不知人,朝廷不责实, 则公卿侍从常患无人,而况学校贡举乎?虽复古之制,臣以为不足。夫时有可否,物有废兴, 方其所安,虽暴君不能废,及其既厌,虽圣人不能复。故风俗之变,法制随之,譬如江河之 徙移,强而复之,则难为力。
庆历固尝立学矣,至于今日,惟有空名仅存。今将变今之礼,易今之俗,又当发民力以治宫 室,敛民财以食游士。百里之内,置宜立师,狱讼听于是,军旅谋于是,又简不率教者屏之 远方,则无乃徒为纷乱,以患苦天下邪?若乃无大更革,而望有益于时,则与庆历之际何异? 故臣谓今之学校,特可因仍旧制,使先王之旧物,不废于吾世足矣。至于贡举之法,行之百 年,治乱盛衰,初不由此。陛下视祖宗之世,贡举之法,与今为孰精?言语文章,与今为孰 优?所得人才,与今为孰多?天下之事,与今为孰办?较此四者之长短,其议决矣。
今所欲变改不过数端:或日乡举德行而略文词,或臼专取策论而罢诗赋,或欲兼采誉望而罢 封弥,或欲经生不帖墨而考大义,此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也。愿陛下留意于远者、大者, 区区之法何预焉。臣又切有私忧过计者。夫性命之说,自子贡不得闻,而今之学者,耻不言 性命,读其文,浩然无当而不可穷:观其貌,超然无着而不可挹,此真能然哉!盖中人之 性,安于放而乐于诞耳。陛下亦安用之? 【译】熙宁二年,苏轼回到朝廷。王安石执政,向来厌恶苏轼的议论和自己不同,任命他做 判官告院。熙宁四年,王安石想要改革科举、兴办学校,皇帝下诏叫翰林学士和知制浩,史 馆、昭文馆和集贤院的官员商议。苏轼上折发表议论说:
求得人才的道路,在于了解人;了解人的方法,在于注重实际。假使君主和宰相有了解人的 英明,朝廷有注重实际的政策,那么就是小吏衙役中也未尝没有人才,何况学校和科举呢? 即使沿用现在的办法,我以为人才还有余。如果君主和宰相没有知人之明,朝廷不求实,即 使在公卿和侍从之臣中也会常常忧虑没有人才,又何况学校和科举呢?即使恢复古代的制度, 我以为还是不够。至于时代有可行与不可行,政事有随时废兴的不同,正是合适的时候,即 使是暴君也无法废除,等到不再适用时,即使时圣人也无法恢复。所以风俗的变化,法律制 度就跟着改变,好像江河的改道,强求复旧,就难以奏效了。 庆历年间开始设立学校,到了今天,仅存空名。现在要改变当今的礼制,更改当今的风俗, 又要发动百
姓来修建官府,收取百姓的财物来养活游学的士人。在方圆百里之内,设官员立 教师,刑狱之事在这里审判,军事问题在这里讨论,又要选汰不服从教化的人驱逐到远方去, 那不是徒然制造纷乱,使天下人愁苦吗?至于不作大的更改,而希望对现在有所裨益,那 和庆历时代有何不同?所以我认为今天的学校,但可因循旧制,沿用先王的旧制度,不在我 们这代废去就够了。至于科举的办法,实行了一百年,国家的治乱和盛衰,根本不由此决定。 陛下看祖宗的时候,科举的办法,和今天的比起来哪一个更精?言语和文章,和今天比哪一 个更好?所得到的人才,和今天比哪一个更多?天下的事,和今天比哪一个更处理得好?把 这四点的优劣一比较,那争论就可以解决了。
现在想要改变的不过是这几点:有的说乡试选拔人才注重德行而忽略文词,有的说专取策论 而免试诗赋,有的想兼取名望而免去密封试卷,有的想使应试者免考帖去部分经文默写字句 而考大义,这些都是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请陛下留意在长远的、重大的事情上,这些区 区的方法又何相干。我又实在有过于忧虑的方面。那些关于人性天命的说法,从子贡开始就 没再听说,而现在治学的人,以不说人性天命为耻,读他们的文章,大而无当不可追根问底: 看这些人的相貌,更是高超却没有显著的特征加以斟酌,这难道真能如此吗?大抵中等人的 性情,安于放纵而喜为怪诞而已。陛下又要怎样使用他们呢? 【原】议上,神宗悟曰:“吾固疑此,得轼议,意释然矣。”即日召见,问:“方今政令得失安 在?虽朕过失,指陈可也。"对曰:''陛下生知之性,天纵文武,不患不明,不患不勤,不患 不断,但患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愿镇以安静,待物之来,然后应之。”神宗悚然 曰:“卿三言,朕当熟思之。凡在馆阁,皆当为朕深思治乱,无有所隐。"轼退,言于同列。 安石不悦,命权开封府推官,将困之以事。轼决断精敏,声闻益远。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 令损价。轼疏言:''陛下也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 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即诏罢之。
【译】奏议上呈后,神宗觉悟地说:“我本来怀疑这事,得到苏轼的奏议,心里就清楚了。” 当天召见他,问道:“当今政策法令的得失在哪里?即使是我的过失,也可以指出来。”苏轼 回答说:“陛下性格天生明知,上天赐予文才武功,不用担心不明察,不用担心不勤政,不用 担心不决断,只担心治理事务太急躁,听人话语太宽广,进用官员太快速。希望能以安静来 治理国家,等待事物的出现,然后加以处理。”神宗震惊地说:“你的三句话,我应当仔细地 考虑。凡是在馆阁的人,都应当为我深思治乱的办法,不要有所隐瞒。”苏轼退下,和同僚讲 起这些事。王安石不高兴,令他做开封府推官,将用事务来困扰他。苏轼决断精当敏捷,名 声传得更远。正逢元宵节下令要开封府购买浙江的灯,而且命令降低价格。苏轼上疏说:“陛 下难道喜欢灯吗?这不过是奉承太皇太后和皇太后的欢笑而已。但百姓不能每家都买,都认 为以不急用的耳目玩好,夺去他们衣食所必需的钱财。这件事极小,而关系很大,希望您能 追回成命「皇帝下诏书免去此举。 【原】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曰:
臣之所欲言者,三言而已。愿陛下结人心,厚风俗,存纪纲。人主之所恃者人心而已,如木 之有根,灯之有膏,鱼之有水,农夫之有用,商贾之有财。失之则亡,此理之必然也。自古 及今,未有和易同众而不安,刚果自用而不危者。陛下亦知人心之不悦矣。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71d22f9dc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