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小学音乐课堂教育随笔》,欢迎阅读!
浅谈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律动的作用
“律动”是指音乐进行中的游戏、歌舞表演等内容。律动,艺术性较强,直观形象,生动活泼,以其优美的旋律,高低起伏的音节、快慢有序的节奏,丰富、形象、动人的音乐语言,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在音乐课中,因地制宜地运用律动,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的美好意境中,将抽象的听觉艺术与视觉、运动觉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们充分的动起来,从传统的、被动的听课座位上“解放”出来,是还原一个生动活泼的音乐课堂,使音乐真正渗透到孩子们的心里去的有效途
径。
一、序曲——律动在课前准备环节的作用
学生在课前,常常注意力不是十分集中,因此铃声响起,他们仍然“我行我素”,似乎余尤未尽。于是,任凭老师横拍竖拍,嗓门提高八度,收效还是甚微。这正应了一句古话——“万事开头难。”的确,课前组织是一个老大难,如何能够尽快地把学生的“玩心”收回来,正是每位从教人员挖空心思想要解决的问题。我认为此时运用简单的律动,不仅可以迅速地拉近师生关系,巧妙的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而且还可以起到承前启后,回顾旧知的作用。如在上课前五分钟的时间里让学生自愿到讲台前带领大家一起做律动,或利用他们对集体律动的兴趣进行有效的课堂调控都是不错的办法。这样的课前律动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做自己喜爱的动作,
从中感受音乐的快乐。 对于小学生来说,爱动、爱模仿、爱表现是他们明显的年龄特点。学生常常自觉不自觉地就开始跟音乐或节奏做有规律的简单模仿动作了,因此从动作特点上来说,选择日常生活中的形象或动作进行模仿表演,必会深受学生的喜爱。通过模仿学生拓宽思维空间和改善思维方法,通过积累大量的模仿感性经验,为学生提高音乐表现和音乐创造的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给他们提供了很好的体
验和感受的机会,让学生拥有了一把进入音乐殿堂的金钥匙。 所以,设计一个快乐的课前律动,让学生以最佳的状态进入到课堂中来。
二、前奏——律动在节奏练习环节的作用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节奏则是音乐的脉搏,音乐的生命。律动正是强调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节奏入手,以语言、动作、舞蹈、游戏等方式训练音乐节奏感,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动作去理解、表现音乐。心理学上也记载,在音乐教学的初级阶段未必可以找到比律动更直接、更有利地发展音乐节奏感的其他途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律动与节奏教学交相辉映,互为影响。如在教学生认识和掌握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符点二分音符为三拍的知识时,作为低年级的小学生是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若采用律动与节奏教学,先从感性认识开始,让学生从走步动作中,理解音符的时值和时值的组合。如先单纯让学生做脚的走步动作:脚的动作走一步 一脚横跨一拍后另一脚跟上一拍 跑二步走三步再来进一步表现音乐,从而加强学生节奏感。如:(拍腿)、(拍手)、(双手拍后向外面一圈)结果按照此方法,学生能够准确地用口头和手势区分,从而达到了教学
目的。 再如3/4拍节奏,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也是个难点,与他们熟悉的2/4拍节奏有明显不同,学生觉得既不能拍手唱,也不好表演唱。所以在欣赏《布娃娃弹琴》
时,好多同学都说歌曲不好听,这使我意识到学生对3/4拍歌曲的学习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于是在平时的律动练习中,我有意识的进行了3/4拍的听奏练习,用优美的律动来表现3/4拍节奏,用他们都熟悉的律动引入,再把歌词加入到我们优美的律动中去,学生做起来兴趣浓厚,而且学生对律动的喜爱和有趣的律动创意让我感到很惊奇,让我感到了在他们的思想中有了更新的东西在悄悄的萌
发……。
三、高潮——律动对调动学习激情的作用
“动”是学生表达自己对音乐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最喜爱的方式。课上应该充分利用他们好“动”的特点,通过律动激发他们对音乐课的兴趣,加深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体验,让每个人都有获得成功的需求和愿望,让他们在参与教学过程中亲自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使他们乐于参与、善于参与。
在教唱歌曲的过程中,如果让学生一味的唱歌,不仅让学生的嗓子受累,而且学起来也比较枯燥,再怎么好听的一首歌曲,经过反复的演唱,学生的兴趣也唱没了,这种单调的教学显得很乏味,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但是,如果在学唱的过程中,教师用形象的语言和逼真的律动,让学生感受歌曲的形象和节奏,再让学生用自己的形体律动把歌曲表现出来,我相信,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还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如教学中可以结合歌(乐)曲内容,设计一些比较简单的律动,动作可以多种多样,舒展大方,节奏明快。如拍手、点头等基本动作、上肢动作(打鼓、吹喇叭等)、模仿动作(鸟飞、兔跳、大象走、猫叫、马跑等),以及简单的劳动动作(刨土、捉虫、划船等),伴随着音乐进行师生活动。在学唱歌曲《两只小象》时,我采用了小组分工与合作的方法(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扮演小象。先让学生用右手的大拇指与右手的小手指勾起来,做成小象的鼻子,模仿小象憨厚、笨拙的样子;再按歌词内容边做动作边读歌词。一切都在愉快、融洽的气氛中进行,学生们在充满乐趣中不知不觉地加深了对歌词的理解,同时也体会到了两只小象纯真的友情,为下一步学唱歌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慢板——律动在辅助巩固环节的作用
《新课标》要求低年级的学生要积累一定数量的歌曲,如果让这么小的孩子枯燥无味地背诵歌曲,首先学生是被动的,而且好不容易记住了,没两天就忘了,既吃力又没效果。然而根据歌词大意编排简单的动作,学生背唱歌曲的速度明显加快。学生在熟悉了歌曲的旋律后除了要注意姿势、呼吸、咬字、吐字外,还要注意身体各部位的表情动作,做到演唱时的声情并茂。如一册《小青蛙找家》,歌曲的第一句是叙述性要唱得轻快,学生就可以用青蛙轻快的跳来表现。“跳跳、呱呱”的符词仿佛是小青蛙急急呼唤,要唱出那种急切的心情,学生跳的动作就可以大一些,脸部表情很着急。最后一句小青蛙总于回到家,心里很喜悦,学生又回到轻快的跳。这样,孩子在边唱边跳中马上就掌握了这首歌的情绪,而且还极大的调动了孩子的兴趣和积极性,使歌曲处理简单化。
又如在一册教唱歌曲《小燕子》时,让学生从想像、模仿小燕子的飞舞的节奏及动作上感觉所描述的勤劳可爱的小燕子形象,让学生在唱唱、动动及过程中愉快地进入歌曲的美好境地。我先启发学生对“飞”的想象,想象自己是一只快乐的小燕子,飞进了音乐的小天地里,自由自在快乐无比。只要求学生跟上音乐节奏互相之间不碰撞,别的不做任何限制。由于没有固定“飞”的模式,孩子们飞得
各式各样,音乐一停,要求每个孩子摆一个造型,让老师猜猜“小燕子”在干什么?由于动作不受限制,每个发挥了主动创造性,孩子参与性提高,孩子们在实践中不只是学会了飞的技能,更重要是发挥了创造性,培养了个性能力。而教唱《小毛驴爬山坡》时,则编排成表演唱、调动学生的情绪边唱边做。这样,歌曲学完后,学生已牢牢记住,只要我唱其中的一句旋律,学生就能载歌载舞地表演起来。学习过程加入一些“体态律动”不仅提高学生对歌曲的兴趣,能主动的学习歌曲,还能形象的记住歌词。
五、尾声——律动在拓展创新环节的作用
音乐教学中的律动,是综合的能力的培养。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当学生学习歌曲时,他们往往不满足于安静地听音乐,他们有时会情不自禁地加上一些动作,这表明边唱边动作或边听音乐边动作更符合儿童表达情感的特点。所以,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应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鼓励他们创编与歌曲或乐曲相应的律动加以表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通过悦耳的音乐和优美的造型,孩子们不但欣赏美还能通过动作体现美。音乐游戏《保护小羊》通过表现凶饿的狼、可爱的小羊、小刺猬,教育了学生团结就是力量。《小青蛙找家》中活泼的小青蛙,教育了要学生爱动物。歌表演《洗手绢》,让学生能够体验劳动的快乐。使学生不仅学会了用动作表现音乐的含义,而且使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陶冶了情操。音乐教室安排学生围教室而坐,这样能使学生之间互相观摩,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审美能力。 律动与音乐本身就是一对有机的结合体,是动作美与音乐美的交融。对歌曲熟悉了,对音乐理解了,一听到音乐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所以律动便是对音乐的感情的升华。在音乐中,创编一些动作进行律动,定能加深学生对音乐的内心体验与理解,拓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如《快乐的小熊猫》以活泼明快的旋律进入了第二部分,我就贴出第二幅画,启发学生想象:“我们仿佛看到了两只活泼可爱的小熊猫来到池塘边打水,摇摇晃晃地抬着水桶,穿过森林,走过小桥,仿佛还与小鸟致意问好。”接着随音乐的节奏与旋律,让学生戴好小熊猫头饰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律动。在整个欣赏过程中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还创造性地把音乐所表现的形象用动作表现出来。这样采用音画并用,声形结合,变无形的音乐为有声的图画,以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把欣赏和活动,感受和表现密切结合起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情感体验,又锻炼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也点燃了学生的智慧火花。
总之,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合理使用律动辅助教学,深化“动与唱”、“动与乐”、“动与说”等内容的教学,通过律动表演和即兴练习,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他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欲,培养他们的音乐素养与表现能力,使学生真正地爱上“音乐”。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70e8b6849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7d.html